589
台灣正處於全球變革的大背景下,面臨著諸多挑戰,同時也存在豐富的機遇。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在全球變動的大環境下,如何靈活調整其經濟體制和產業政策,以因應新興挑戰與嶄露的機遇。我們將從計畫經濟邁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並著重探討台灣在這轉變過程中形塑混合經濟體制的角度。同時,本文亦將細緻討論台灣如何善用開放創新的政策和生態環境,以培育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商業獨角獸,進而推動經濟實現穩健增長。
文:蔡錦銘
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在全球變動的大環境下,如何靈活調整其經濟體制和產業政策,以因應新興挑戰與嶄露的機遇。我們將從計畫經濟邁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並著重探討台灣在這轉變過程中形塑混合經濟體制的角度。同時,本文亦將細緻討論台灣如何善用開放創新的政策和生態環境,以培育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商業獨角獸,進而推動經濟實現穩健增長。
計畫經濟到混合市場經濟,台灣產業30年
計畫經濟的定義是政府主導國家資源的分配,決定投資和生產的方向。它可以快速建立基礎設施,但也會限制個人經濟自由。當民智逐漸開放時,計畫經濟必須走向市場化,讓民間企業可以自主運作並與國際接軌。
台灣從1950年代開始實施計畫經濟至1980年代,台灣的經濟經歷了漸進的轉變,由計畫經濟逐漸轉向自由開放。政府進行了國營事業的私有化,使其逐漸脫離計畫經濟體系,轉型為市場經濟。儘管到現在台灣的基本經濟體制已成熟為市場經濟,政府仍在特定領域進行干預和指導,如六大核心戰略中包含科技發展、產業政策以及基礎建設等。這種介於市場經濟和計畫經濟之間的經濟體制被稱為「混合經濟」,成為眾多現代經濟體制的特點之一。
然而,隨著疫情、烏俄戰爭和全球化的影響力漸增,許多國家開始迎來經濟環境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國家開始尋求更多的區域性或國內的解決方案,以因應戰爭等所帶來的經濟不確定性。這使得混合經濟體制不僅需要適應全球變遷,同時也需要在新的挑戰面前找到平衡。台灣作為出口導向開放經濟體,也面臨著如何在全球動蕩不安的局勢中保持經濟穩定和成長的考驗。
1980年代台灣計畫經濟政策下台積電確實為在該計畫下所孕育的高科技產業,它奠定台灣在半導體製造的領導地位。隨著民主化開放,台積電也在國際競爭中自我轉型。台積電不僅代表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最高成就,更是台灣由計畫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的重要標誌。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3年03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