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負碳技術發展趨勢與應用

589

 

台灣於2021年宣布於2050年時需達到淨零排放,並於2023年通過了「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入法。台灣97.8%能源依賴進口,若要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發展負碳技術是刻不容緩的。然而要推動負碳技術,除技術外,也需要有政策、法規、稅負、金融、社會溝通等配套措施方能克盡其功。由於國內的能資源環境與歐美有相當大的差異,在推動負碳技術時除需參考國際發展趨勢外,亦需就國內資源與產業結構提出適合的路徑,因此本文特提出一些看法與建議供政府與產業參考。

 

文:談駿嵩

 

 

 

 

台灣已於2021年宣布於2050年時需達到淨零排放,並於2023年通過了「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入法,因此要達到淨零排放,特別是我國97.8%能源依賴進口,發展負碳技術是刻不容緩的。然而要推動負碳技術,除技術外,也需要有政策、法規、稅負、金融、社會溝通等配套措施方能克盡其功。由於國內的能資源環境與歐美有相當大的差異,在推動負碳技術時除需參考國際發展趨勢外,亦需就國內資源與產業結構提出適合的路徑,因此本文就個人觀點提出要達到淨零的一些看法與建議供政府與產業做一參考。 

 

什麼是負碳技術 

 

淨零碳排的定義就是CO2的排放量要等於CO2的移除量,若達不到也不可使用抵換做為移除手段,因此有別於碳中和,其可以使用抵換例如購買碳權做為移除的手段。至於淨零排放,是除CO2外還包括其他溫室氣體如甲烷、CFC、N2O、PFCs及SF6等,其中特別需關注的即是甲烷,這幾屆有關氣候變遷的全球締約國會議(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都特別提到需抑制甲烷的排放,因而國內產業也需多加以掌握此議題的發展。 

 

所謂負碳技術是能除去的碳比排放出的碳還多的技術,其中包括兩大項目: 

 

一、 CO2捕獲封存及再利用(CO2 Capture Storage and Utilization, CCSU)。理論上CCSU只是減碳技術,其需配合生質能的BECCSU及直接空氣捕獲(DAC)之DACCSU,方才屬負碳技術。由於生物質是屬碳中和,雖然生質能發電是屬綠電,但燃燒過程中仍會排放CO2,若加以捕獲封存及再利用,就自屬負碳。另當生物質與其他化石燃料混燒時,也可以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此外生質燃料中的氮及硫含量較化石燃料低,因此也可降低SOx及NOx的排放。很顯然的在缺乏能資源的台灣,BECCSU是可達到淨零碳排的主要方法之一。至於DAC ,目前捕獲成本甚高,因此建議產學研界可積極投入前瞻創新的捕獲技術,若能有所突破,日後開發的技術不僅可應用在國內,亦可技轉到全球。 

 

二、 碳匯,其包括森林碳匯(綠碳),亦即造林及再造林,固碳的能力約10~20噸/公頃/年,可藉由已有的方法學申請碳權;海洋碳匯(藍碳),除紅樹林、海草床、潮汐鹽沼、海藻等一些已有方法學可獲得碳權外,其他增進海洋碳匯的技術尚待建立方法學已獲得碳權;土壤碳匯(黃碳),是要藉由土壤增匯例如土壤中加入生質碳,目前的發展是尚待基線、盤查、驗證、增匯機制、方法學等之建立以獲得碳權。台灣現許多公司很有興趣投入碳權的獲得,只是從綠碳來看,一方面台灣的土地面積有限,另一方面是欲獲得碳權時所投入的人力與成本不少,加上所能獲得的碳權也不是很多,此外即使政府收取碳費,每公噸CO2就算是新台幣300元,是否具有經濟效益,不妨加以評估。與其考量獲得碳權,倒不如從種植或培育可做為生質能或生質化學品的農林作物或藻類著眼。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3年05月號)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