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文:蔡錦銘(宇智顧問永續發展協理)
2025年全球碳定價格局迎來關鍵時刻:歐盟碳邊境稅(CBAM)已上路,美國推動「清潔競爭法」(FAIR),隨著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可能對全球碳市場帶來重大變數。川普不僅主張支持石化燃料、重啟煤炭產業,更宣布美國進入「能源緊急狀態」,此舉將影響價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全球碳交易市場。這與歐盟和亞洲推動減碳的路線形成鮮明對比。即便如此,包括美國部分州政府、蘋果、台積電等國際企業仍堅持減碳承諾,歐盟也確定執行碳關稅。於此同時,台灣已確定實施碳費制度,根據金管會統計,台灣前50大企業碳排放量超過1.2億噸,約占全台40%。這些碳排放在全球碳定價趨勢下,將轉變為實質營運成本。儘管美國政策存在重大變數,但在歐盟持續推動、國際企業自主減碳,以及投資人對於ESG要求提高的多重壓力下,碳風險管理已從環保議題演變為企業財務風險。企業需要在這複雜的國際情勢下,審慎評估其在碳有價時代的競爭力與企業價值。
碳有價時代的新商業環境
2025歐盟確定執行CBAM,並要求進口商必須申報產品碳含量並支付碳關稅,首波管制鋼鐵、水泥、鋁、化肥等碳密集產業。台灣將從2024年起實施碳費制度,採取雙軌並行制度,考慮到川普2025年重返白宮,FAIR Act和CBAM對亞太供應鏈的影響將更為複雜。川普主張的美國優先政策可能導致關稅壁壘提高,特別是針對中國大陸製造業。同時,他反對氣候變遷相關政策,可能弱化FAIR Act的執行力度。在此情況下,中國大陸除了持續綠色轉型外,也加強與東協國家合作以規避美國關稅。韓國則採取雙軌策略,一方面加速產業脫碳,另一方面強化與美國的供應鏈合作,以確保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對台灣而言,情勢更趨嚴峻。若美國減弱碳關稅力道,歐盟CBAM的影響反而更為突出,加上中國大陸可能採取更強硬的經濟制裁手段,台灣企業需在美中歐三方政策間謹慎平衡。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4年03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