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戰勝黑天鵝贏的策略
正在加載......
戰勝黑天鵝贏的策略

589

美中貿易戰、英國脫歐、蘋果供應鏈的影響、升息與縮表、中國經濟的下滑等,是影響台灣未來景氣的「黑天鵝」。政府和企業應攜手研擬政策、策略,以克服黑天鵝可能帶來的逆境,再現台灣經濟動能。本文作者也提出五大因應策略︰一、吸引台商回流並扣合產業升級轉型;二、持續努力爭取加入自由貿易協定;三、接軌美國,再造競爭優勢;四、加速內部的產業升級;五、擴大內需。

文:王健全

 

最近,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世界銀行、OECD等機構紛紛調降全球經濟成長率的預測,主要焦點集中於美中貿易戰。根據IHS Markit 4月的預測,2019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約2.8%,降至3%以下。同時,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為4.6%,較2018年下修了0.2%(見表1)。而除了貿易戰之外,這波全球景氣循環處於高點,有往下滑的跡象,也是關鍵因素。尤其是美中貿易戰方興未艾,加重了全球景氣循環的下滑趨勢。再者,即使未來美中貿易達成協議,但貿易戰可解、科技戰難了。上述趨勢的發展,都使今年全球景氣的展望,埋下不少陰影。

在台灣方面,2018年國內的景氣在全球出口熱絡下,經濟成長率在2.60%左右,表現差強人意。不過,今年由於美中貿易戰的陰影、全球經濟處於由高點往下滑的景氣循環、蘋果手機銷售不如預期致衝擊台灣供應鏈,以及基期較高的影響下,經濟成長可能不如去年,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展望中心的估計,2019年的經濟成長率,祇有2.15%左右的成長。

在出口方面,台灣長達30個月左右的出口成長,於去年(2018)11月劃下句點,今年的出口變數大為增加。在內需市場上,年初在周年慶、年節的加持下,本為台灣內需的旺季,但受年金改革、所得成長停滯,以及美中貿易戰由出口影響及於內需下,表現平平。不過,政府推動包括觀光業的暖冬、春遊計畫、前瞻基礎建設加速進行、都市更新的推動、節能設備採購優惠等擴大內需方案,可望穩住內需的景氣。

整體而言,今年經濟景氣的變數,包括一隻黑天鵝、兩隻灰犀牛,以下加以說明。

所謂「一隻黑天鵝」,即指美中貿易戰,它可能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持久戰」。雖然目前美中可能達成貿易協議,可是貿易戰易解,科技戰難了,尤其是美中面臨全球經濟主導權的矛盾,不易馬上平息。若美中貿易戰全面開打,不僅中國GDP會下滑,對台灣經濟的衝擊也不小,包括台灣的出口、台商供應鏈的移轉。不過,台商的回流對台灣的經濟動能也會有提升的效果。

「二隻灰犀牛」分別是美國升息與縮表,使新興國家(包括中國)匯價、利率波動及資金外流,以及油價與原物料價格波動。不過,升息縮表在全球經濟趨緩的影響下,頻率有降低的跡象,使新興國家得以喘息。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下修,由預測的6.7%下降至6.1~6.2%。中國經濟的下修,可能影響台灣的出口、中國台商的營運,勢將衝擊台灣的經濟表現。而原物料、油價的下滑,代表經濟需求的下修。同時,企業對原物料、零組件也有追漲不追跌的“反映”,對經濟發展後勢有不利的影響。

不過,政府也不會坐視景氣的下滑,目前力推「四支箭」包括減稅、加薪、前瞻基礎建設、公共計畫(例如長照2.0)。此一擴大內需的措施,可望維繫景氣於不墜。

其他影響台灣經濟成長的正面因素,包括景氣祇是趨緩並非衰退、升息縮表可能暫緩、美中貿易戰可能達成協議等,讓全球經濟的下修得到緩和。

前述經濟可能面臨的負面影響,包括美中貿易戰、英國脫歐、蘋果供應鏈的影響、升息與縮表、中國經濟的下滑等,我們將之統稱為影響台灣未來景氣的「黑天鵝」。政府和企業如何攜手研擬政策、策略,克服黑天鵝可能帶來的逆境,再現台灣經濟動能,並加速產業的升級與轉型,是我們衷心的期望。

全球經濟挑戰的分析

鑑於經濟預測仍存在著相當的變數,值得我們審慎觀察。以下將幾個不確定因素加以詳細分析。

一、美中貿易衝突

美國川普總統於9月18日宣布對中國出口至美國的2,000億元的產品課徵10%的關稅,去年年底前更考慮提高至25%,如果中國報復,則將再啟動3,250億美元的關稅戰。中國不甘示弱,亦馬上針對美國600億進口品課徵5~10%關稅的反制措施。一時之間,美中貿易戰有擴大之趨勢。

雖然去年(2018)的景氣預測有不錯的表現,但美中貿易戰吹皺一池春水。如戲稱川普總統及其所挑起的美中貿易大戰,是全球經濟的一隻黑天鵝,一點也不為過。

根據美中貿易幾輪的談判下來,在第六輪談判時,美國暫停對2,000億美元課徵25%的關稅(延至2019年3月2日再決定)。到了2月20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至美國首都華盛頓和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的第八輪談判,有了重大進展,雙方針對強制技術移轉、網路剽竊、知識產權、服務業、匯率、農業及非關稅壁壘簽署了備忘錄(MOU),似乎有了重大進展,也因而在2月25日美國宣布對中國延後加稅(見圖1)。在這其間,中國針對淡化中國製造2025的國家主導角色、擴大採購美國產品、鬆綁市場准入(提出負面清單)及修訂外國投資法等,以釋放出善意的回應。

不過,在密集的第九、十、十一輪談判後,原本即將達成貿易協議,川普總統卻在5月3日的推特上宣稱,將對中國輸美的2,000億產品課徵的關稅,由10%提升至25%,而且也不排斥對其餘的3,250億輸美產品課徵25%關稅,中國亦採取報復措施,對美國600億元進口品課徵10~25%不等的關稅。一時之間,美中貿易戰煙硝再起,為全球貿易、經濟投下一顆震撼彈。

就整體的觀察而言,即使兩國貿易協議可解,但科技戰恐怕難以善了,尤其中國在5G取得領先,加上對國企、央企補貼為中國中央政府和國營企業的共生結構,一時之間難以突破。加上兩國在軍事、貨幣政策的矛盾,而且又有全球經濟主導權爭奪戰的矛盾下,恐怕未來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持久戰。

一旦美中貿易戰全面爆發,對中國、美國及其他國家會有多大衝突?即使美國對中國出口至美國的所有產品課徵25%關稅,據OECD推估,全球經濟將下挫0.45%GDP,對中國影響約0.95%的GDP(見圖2)。

在產業的影響上,美國對中國大陸500億美元輸美產品課徵25%關稅時,會衝擊網通、板卡產品及中低階自行車及其零組件。一旦對2,000億美元輸美產品的關稅,由10%提升至25%,勢將衝擊光學儀器及其零組件、工具機、伺服器、筆記型電腦零組件、半導體封測設備等。如果再對其餘的3,250億輸美產品課25%關稅,則幾乎所有產品都納入,包括筆電、手機、鞋子、彩色電視、遊戲機、數位相機、玩具等,衝擊不可言喻(見圖3)。不過,台商回流遠比想像中來的積極,也增添不少台灣的經濟動能。

此外,美國禁止美商和華為交易,對台灣廠商有一定的衝擊,根據資策會的調查,華為公司在2018年向台灣廠商採購了121億美元左右的產品,包括晶圓代工、IC設計、半導體封測設備、手機零組件、數位相機及其零組件等(見圖4)。將來台灣廠商能否出口給華為公司,必須受到1、位在美國;2、源自美國;3、美國內容超過上限(25%)的“出口管制”規範。

美中貿易戰加上蘋果手機銷售不如預期,影響台灣的供應鏈,台灣的景氣也為之下滑。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發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及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也大致反映企業對未來經濟成長的疑慮。4月份的PMI指數雖然回升至51.8%,因為美中貿易協議達成在即的預期,使企業樂觀看待。不過,5月份又跌回48.2%,顯然,美中貿易談判破局,對廠商的接單、原物料採購等都轉趨保守。

如果各個產業因貿易戰而使需求觀望,最後轉變為大家對景氣都不看好,而使實質需求真正下滑時,景氣就可能真的滑落。因此,政府在出口及經濟成長可能下滑之際,內需的提振就必須加速進行,使民眾的就業、所得,不至於有太大的衝擊。

其次,英國脫歐雖和歐盟於2018年度達成協議,但英國國會遲遲未通過核准,如今延期,屆時無協議脫歐或其他形式的脫歐,也會對歐洲、全球經貿資本市場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除此之外,美國、歐盟的貿易糾紛也浮上檯面,對全球經濟的持續成長,也將有負面影響。

二、美國的升息/縮表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為了解決銀行的流動性、帶動景氣的復甦,在全球金融風暴後,採行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Policy;QE)。先後推出三次的QE政策。為了擔心金融、房地產的泡沫化,提高利率(升息)、縮減QE(縮減資產負債表)成為既定的政策。目前,由於全球景氣復甦不如預期,美國縮表可能暫緩,升息的頻率也可望降低。

根據美國聯準會早期的規劃,美國目前的利率已達2.25~2.5%。2019年如再升息3~4碼,加上可能的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美國在拉開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利息差距。在此一升息縮表的循環中,預計會吸引更多新型國家資金流向美國,進而衝擊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一旦全球經濟呈現雙元性成長,勢必衝擊全球經濟的景氣。一般言,升息並不可怕,但是持續性的升息循環爆發了亞洲金融風暴、全球金融風暴及歐債危機,值得我們正視。

不過,美國聯準會目前打算在9月份後暫停縮表,並可望降低升息的次數,使新興國家得到喘息的機會。

三、新興國家的債務危機

根據歷史經驗,每一次美元的升值、美國的升息,均將衝擊美元債務偏高、經常帳有逆差的新興國家,例如委內瑞拉、義大利、土耳其、阿根廷、智利、巴西、南非等國。促使上述國家資金流向美國,並引發相當程度的金融危機。一旦危機擴大將衝擊全球景氣,最後可能反噬美國的經濟成長。

四、中國經濟的下滑

台灣的出口有40%以中國、港、澳為主要目的地,台商對中國投資也占了台灣總對外投資金額的40%以上,加上台商在中國布局,供應鏈的運作,一旦中國經濟下滑,台灣的經濟也很難置身事外。主計總處曾做過一項分析,中國經濟再下降1%,台灣經濟會下滑0.29%,兩岸經濟的連動影響不言可喻。

2018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約為6.7%,較2017年之6.9%略降0.2個百分點,但2019年恐將勉強保六,降至6.1% (HIS Markit 2018年10月資料)。由於美中貿易緊張,外貿擴張顯有壓力,因而中國成長略積極轉向?需,如2018年以來大力減稅降費;而人行宣布10月15日再次定向降準,此為2018年第4次調降存款準備率,大約將釋放出約1兆2,000億元人民幣資金,顯見中國積極使用貨幣與財政政策擴大?需,以因應內部的要求及美中貿易戰的可能擴大、拉長時間。

由於台灣與中國經貿連結性高,如台灣2018年1-9月出口年增率8.1%(美元計價,以下同),對中國及香港出口正貢獻4.3個百分點最大,因而中國經濟走緩、轉向?需,勢必影響以外貿出口為重心之台灣經濟成長表現(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2018.10)。

五、原物料及油價的上揚

隨著美國的制裁伊朗,以及全球景氣的復甦,油價及原物料的價格也節節高漲,油價已達一桶80美元以上。近來大宗物資價格走勢震盪轉趨劇烈,也使經濟情勢更顯撲朔迷離。自8月以來,國際油價因土耳其紛亂、伊朗原油出口減少、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總部遭恐攻,以及美國原油產量與庫存下降等,致使油價走升,油價後勢仍將因美、伊爭端,美國產油區輸油管短缺,以及冷凍效應等,而使油價持續盤旋於高檔。油價走勢不但攸關廠商生產成本與避險需求,同時可能引發通貨膨脹等後續反應。若國際大宗價格走升,加上因貿易保護導致成本增加(關稅與生產成本等),諸多情況交互影響,則物價波動將更為可觀。不過,目前在全球經濟可能走緩下,油價也回檔了近10%。而在全球經濟可能走緩情形下,若物價因市場/非市場干擾走增,是否出現嚴峻之停滯性通膨危機,仍待後續觀察(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2018.10)。

六、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機會受阻,影響台灣經濟動能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自由經濟貿易協定,台灣受中國的抵制及內部體制調整的不順利,而遲遲未能加入,對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台灣而言,出口關稅高於對手國,或面臨出口的非關稅障礙,相當不利。

不過,全球及台灣經濟也不盡然如此悲觀,因為目前景氣祇是趨緩而非衰退,加上美國升息/縮表可能緩和,美中貿易未來可能有轉圜空間,政府推出擴大內需方案等,因此,經濟應不致於如此悲觀。有關全球經濟成長的正負面因素,請見圖5。

台灣內部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一、挑戰

除了外在環境面臨的挑戰外,台灣內部的經濟也面臨不少考驗。第一,近五年平均成長率不到3%,陷入平庸式的成長,使經濟動能流失,以及薪資的停滯不前。第二,投資環境的惡化也是不爭的事實,包括缺水、缺電、缺人才、缺資金、缺勞工的五缺問題,加上近年逐步惡化的勞資糾紛、環保抗爭,也使得內外投資處於低迷;不過,美中貿易戰一場及時雨造成台商回流,也使得投資動能大增,但五缺問題如不改善,台商的回流可能會有變數。第三,兩岸關係的對峙,衝擊了觀光、零售、飯店及農漁蔬果產品的出口。第四,在制度的失靈上,包括跨部會協調整合功能的不佳、中央/地方的缺乏溝通、服務業主管部會管制、規範的思考,使得服務業鬆綁、產業化牛步化。加上年金改革後,公務員士氣的低落,均值得觀察。第五,加入自由貿易協定(FTA),對一個出口導向的國家很重要,再加上美中貿易戰後貿易萎縮,亟須透過FTA協定會員國之間的關稅減讓、服務業准入來保障出口,但台灣加入FTA進展不順,對台灣出口不利。第六,世代對立及M型社會也是個值得正視的問題。近年來,隨著經濟成長趨緩、所得停滯及房價的飆漲等,所得差距逐漸擴大,也引發了貧富對立、世代對立,加上原有的藍綠對立,形成「三立社會」。在族群對立下,民眾對政府、政策無感,引發一連串的經濟、社會、政治問題,包括儲蓄、消費不足,影響經濟動能;惡化少子化、老人化的問題;同時,使政府的政策走短線,無法做長期的規劃,最後衝擊社會的永續發展。

不過,美中貿易戰雖然帶來危機,但也有不少契機。包括台商的回流、目前據報載已有60多家廠商返台投資,預計投資金額高達3,000億元台幣。同時,美國對中國大陸廠商的資訊安全疑慮,也使台灣在資安產業/技術的發展,乃至相關產品的採購,帶來曙光。而台灣未來投資、接軌美國5G、AI、物聯網、大數據等數位經濟領域的機會也大為增加。

鑑此,以下首先分析世代對立的情況,其次,探討世代對立對經濟、社會、政治的影響,最後提出因應對策。

在世代對立,年輕人處於低薪、高房價、高租金的壓力下,被剝奪感相對嚴重,也因而對經濟、社會及政治產生不少衝擊。

在經濟上,年輕人薪水偏低,無力儲蓄,除非有父母可依賴,否則消費能力偏低,對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消費能力受到制約,從而影響未來經濟成長的動能。

在社會上,年輕人的被剝奪感可以導致其偏激、反社會行為,甚至孤立、自閉的情況,當然無力規劃未來也會形成少子化、老人化的現象,韓國有所謂的「五拋世代」:拋婚姻(不敢結婚)、拋子女(不敢生小孩)、拋父母(養不起父母)、拋車子、拋房子。此外,成年子女負不起房子也會形成和父母共居一室現象,在世代觀念不同,也會產生不少世代的糾紛、衝突等。

在政治上,年輕人對社會不滿,故希望能主導政治走向,對政治的參與也相對提升,但年輕人跟著感覺走,希望執政者提出立竿見影、有亮點的政策,因此,政府走短線,例如網路聲量、網紅經濟,政治人物直播、網紅現象,均為年輕人主導政治的反射。政府也被迫媚俗、隨之起舞,政策走短線,無力規劃長期政策,對未來經濟發展不利。

其次,年輕人追求小確幸,既然雇主不能提供高薪,因此青年人要求休假、周休二日,因此,也引發勞資對立的現象。在華航機師罷工、一例一休的修法上,即可看出世代對立的現象。

二、機遇

由於美中貿易戰造成中國經濟的下行,以及產業供應鏈的重整,據估計,目前已有60件以上,高達3,000億的台商申請回台投資,加上資金匯回條例的優惠,使更多資金有意匯回台灣,對台灣的經濟動能、內需的景氣將有一定的支撐效果(見圖6、表2)。其次,美中貿易戰中,美國對中國大陸資訊安全的疑慮,使得台灣有發展資安產業、技術的新商機,加上美國再工業化亟須策略夥伴,有強大製造實力、綿密產業鏈,以及在中國、東協數十、數百萬台商的網絡,均是美國未來再工業化的策略夥伴。此外,美國在科技上打擊中共,也使台灣在數位經濟領域接軌美國,取得技術的機會轉佳,都是台灣可以慶幸的機遇。

因應策略

隨著美中貿易戰的契機,加速吸引台商回流並扣合產業升級轉型;同時,加入FTA持續努力,才能降低貿易戰對台灣的衝擊。其次,發展成為美國再工業化的策略夥伴。再者,美中貿易戰會衝擊出口,擴大內需以穩住景氣勢在必行。以下針對上述契機,進一步分析如下:

一、吸引台商回流並扣合產業升級轉型

隨著美中貿易戰的開打,不少台商有意願返台投資,而台商回流有助於提振經濟動能。不過,在吸引台商回流時,重中之重在於,政府應優先吸引是5+2產業創新的相關廠商,如AI、IoT、大數據、機器人等的投資,以及返回台灣後仍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此時政府應主動地、有秩序地邀請其回台投資,並透過跨部會協調、客製化解決其投資上面臨的困難與需求;積極引導其回台投資,以加速台灣產業升級與提供台灣經濟成長必要的活水、動能。

在土地問題上,應雙管齊下,一方面透過未開發工業化課重稅,以遏止土地投機,另一方面,擴大若干容積率,以降低企業投資廠房的成本,來緩解困境。

二、加入自由貿易協定的持續努力

為了因應貿易戰的威脅,加入自由貿易協定的努力也不可懈怠,透過貿易集團來尋求自保。同時,不管加入FTA機會的大小,「開放倒逼改革」是必要的策略。在加入FTA上,政府應採「前金後濟」模式,將所編列的補助金,1/4用於事前的輔導、宣導、補助,3/4則用於事後救濟、補償。可能受損廠商、企業在接受到政府1/4的“前金?補助、輔導後,自然可以感受到政府的誠意,從而支持政府的談判、開放與升級轉型的企圖心。此外,利用美中貿易戰的契機,尋求洽簽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機會,也應該加以把握。

三、接軌美國,再造競爭優勢

利用美中貿易戰方熾之際,台灣亟須規劃產業升級轉型的長線策略,才能化危機為轉機,未來可行的策略包括:

第一,接軌美國數位經濟源頭,並建構人才、資金、技術、商業模式回流的生態系統:數位經濟的源頭在美國,台灣可積極配合美國在人工智慧、物聯網、巨量資料等領域投資,甚至成立基金投資美國主要大學的創投基金,取得對技術、產業模式的掌握。接著,再取得技術、商業模式回流台灣,使台灣在數位經濟時代持續保持對中國、東南亞的競爭優勢,為下一階段的經濟成長奠定基礎。

第二,搭建台灣成為美國再工業化的重要策略夥伴平台:美國大型企業的科技實力佳,中小企業科技化、數位化程度不如想像中的強,加上過去製造業外移後,工程師極端缺乏,對原物料、零組件的取得來源也有掌握上的困難。反之,台灣在東協、中國有數十萬台商,綿密生產網絡,對零組件、原物料來源的掌握,均深入而廣泛,是可以依賴的重要夥伴。過去台灣和美國科技廠商的合作,第1階段著重在成本降低,第2階段則在於全球供應鏈管理,提供有效率的代工製造及配銷。而未來第3階段的策略,即在於成為美國在製造回流再工業化的策略夥伴,美國軟體強,台灣硬體、製造實力佳,有能力協助美國軟硬整合,製造最後一哩、最後一吋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體驗。因此台灣可扮演美國再工業化的主要策略夥伴,卡到關鍵位置、強化競爭優勢。

四、加速內部的產業升級

﹙一﹚嶄新科技融合下尋求台灣的新定位:邁入人工智慧(AI)時代,物聯網(IoT)、機器人、AI、大數據邁入科技融合階段。在智慧機械化、生產力4.0時代,先進科技大國都有本身的定位。美國的谷歌、微軟、亞馬遜扮演平台的整合角色;德國、日本扮演關鍵零組件、設備的供應商,而台灣的定位何在?台灣有豐富的製造經驗,如能有效結合物聯網專家、學校的前瞻研究、具產業專門知識專家,以及系統整合專家(SI),成立電子資訊的系統整合專家團隊,協助金屬、化工、紡識、鞋子、農業等,以及其項下的細項領域廠商之升級轉型需要。此一團隊可以透過感應器、智慧化,掌握客戶的需求,提供產業升級轉型的全方位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如此,不但可以找到台灣在嶄新科技融合時代下的新定位,也可以加速整體產業的升級轉型。

﹙二﹚建構海外經貿運籌展示基地,延伸台灣出口市場:台灣推動新南向政策,以貿協為樞紐,扮演商品展示的功能。但不像日本、韓國商可以連結通路、供應商,協助降低中小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障礙,找到落地的策略。因此,欲協助中小企業在東協國家突圍,延伸台灣的出口市場,必須針對目標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印尼、印度、菲律賓等)的目標城市(如河內、胡志明、吉隆坡、檳城、雅加達、馬尼拉等),建立經貿運籌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戰略。 在作法上,可以有效結合近來投資東協的台商,以及在東協國家發展較久的華商。其次,結合台灣有意前往東協發展的年輕人,以及東協來台求學的年輕人,經過專業訓練,並禮聘東協國家的企業人士、退休官員、律師、會計師擔任講師,訓練完後即成為海外拓銷種子部隊。在基地的選取上,可以在目標城市(如吉隆坡、胡志明市等)之郊區,找到一塊約20公頃的土地,開發經費約20~30億元,並可由台商、華商、台灣在東協投資的銀行共同出資,而政府則扮演幕後整合角色。

五、擴大內需

不少民眾認為台灣內需市場小,即使擴大內需也不足以支撐景氣。但別忘了台灣有高達10兆元新台幣的超額儲蓄,以及20兆元以上的保險基金。如果行政院能夠大開大閤,要求金管會、內政部、衛福部等服務主管部會鬆綁法規,並訂定產業化績效指標(KPI),如創造投資金額、增加就業人數等,將資金導入金融理財、都市更新、國際醫療、長期照護等領域,帶動投資、注入活水,並營造好的商業模式,台灣的內需市場將大有可為。不過,必須有回饋金照顧弱勢族群的配套與論述,才能杜絕社會對圖利財團的批評。

除產業化來擴大內需外,我們還有那些對策可帶動內需市場?

第一,強化投資,引入活水:在製造業上,引導台商回流,提振民間投資。目前,不少台商在海外成長高漲有意回台投資,政府可以在5+2,前瞻基礎建設等特定領域,透過“實質投資”可以抵稅的設計,鼓勵台商回台投資,以加速產業升級及創造就業人口。其次,前瞻基礎建設,目前執行率不到30%,應鼓勵廠商提出創意、創新提案,加速預算動支,帶動投資、就業。另一方面,進入數位經濟時代,透過AI、雲端、巨量資料等設備、投資應用予以投資抵減或免稅,以帶動投資、對抗景氣擴張,以及加速產業升級的三贏策略,相當值得政府參酌。

第二,振興觀光事業的投資:觀光業影響內需至鉅,但在陸客觀光萎縮、東南亞的消費力不足下,觀光業欲振乏力。此時,政府可提出觀光業振興方案(預算約40-50億元)。由業者提案,鎖定海外高消費族群,提出創意行銷方案。政府則籌組委員會審核提案,通過後提供配合款,但必須包括“增加消費金額”與“當地產業的連結”等,如未達上述KPI則應追扣補助。

其次,定目劇場的規劃。觀光局應和經濟部、文化部合作,規劃在中、南部或花東地區推動定目劇場。選擇固定場所,讓明華園、雲門舞集、優人神鼓、霹靂布袋戲等劇團可以每周固定演出,再配合規劃MIT的名品,推銷3C與文創產品、伴手禮;門票和禮品收入可達1,000多元,其附加價值至少是目前的幾倍起跳。再者,可以鼓勵國人國內觀光消費的抵稅:消費投抵可透過消費者乘數效果,勞動觀光、零售、物流、批發等相關產業的景氣。

第三,提出消費提振措施,使民眾有感:過去幾波的節能家電補助,民眾反應熱烈,且商家樂於配合,有效發揮刺激民間消費之政策效果。同時,節能、節水等活動,在現行政府政策方向之上,可規劃較大的刺激民間節能、節水設備的投資計畫,給予家計單位耐久財消費的誘因,進而鼓勵節能、節水。

第四,鼓勵高所得的國人共襄盛舉,刺激消費:一般言,高所得者邊際消費傾向低,因此,應該鼓勵他們調整心態,一掃以往「儲蓄就是美德」,而改以消費不要有罪惡感,消費是在幫助別人,幫助擴大內需振興經濟。在高階人士帶動消費之下,占台灣GDP六成多的民間消費才能有效提升,也才有助於擴大?需與帶動服務業的景氣。(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