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透視大陸「新基建」發展
正在加載......
透視大陸「新基建」發展

589

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提出「要加快信息網路等新型基礎建設」,以「一業帶百業」。根據大陸新基建發展白皮書」指出,「新基建」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項目。雖然政策上大陸政府鼓勵台商參與,但「新基建」多是跨度長、所需資金多的大項目,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大陸台商要如何參與?雖然有官員指出,產業鏈上的多家企業可以協同參與,但這個過程中,企業資質如何認定、資訊如何取得…諸多問題,仍待進一步解決。

 

文:黃健群

 

日前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總理李克強提出「要加快信息網路等新型基礎建設」,以「一業帶百業」帶動產業升級及創業就業。與此同時,大陸發改委、國台辦等十部委,發布11條〈關於應對疫情統籌做好支援台資企業發展和推進台資項目有關工作的通知〉(簡稱「11條」),其中提到支持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共同研發、共建標準、共創品牌、共拓市場以參與「新基建」。再加上政協、人大「兩會」期間的討論,一時之間,「新基建」成為產業界關注的熱議話題。

 

「新基建」到底是什麼? 

 

「新基建」,顧名思義,就是指「新」的基礎建設。傳統「舊基建」是以「鐵公基」(鐵路、公路、基礎建設)等硬體建設為主;「新基建」則主要圍繞在「科技」這個主題。

 

過去大陸政府一再強調「要致富,先開路」,電力、交通成為發展經濟的基礎建設;但因應大陸未來產業發展戰略,下一階段「要致富」,就必須進一步暢通「資訊網路」。對大陸來說,「新基建」不但是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更是邁向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

 

直屬大陸工信部的賽迪智庫電子資訊研究所,在今年3月發表的「新基建發展白皮書」指出,「新基建」概念是源自2018年12月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但事實上,「十三五」規劃強調的「創新」發展,內容已隱含「新基建」精神;其後大陸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多次提到要發展數位經濟。而隨著2018年美中貿易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大陸一方面必須擴大投資以穩就業、擴內需;另一方面,必須加快產業自主道路以因應國際新變局。因而,大陸加快推動「新基建」。

 

「新基建發展白皮書」指出,「新基建」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項目。4月下旬,大陸發改委更明確指出,「新基建」主要涵蓋三個方面:

 

一是資訊基礎設施,即利用資訊技術演化生成的設施,包括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網路等通訊網路領域,以及AI、雲端運算、區塊鏈等新技術。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AI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例如智慧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例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大陸政府強調,「新基建」的「新」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技術新。「新基建」主要以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為依據,為發展數位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提供需求載體;二是模式新。「新基建」加速新技術的產業應用,並催生大量創新應用和產業形態,擴大了新供給,形成新的經濟模式;三是領域新。「新基建」有全新的應用領域,可催生例如5G手機、車聯網、智慧城市等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

 

因此,可以這麼說:「新基建」就是以數位基建為核心,圍繞著產業數位化、數位產業化,所延伸出的各類產業的新技術、新模式與新領域。而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基建」的內涵與外延,也將不斷改變。

 

大陸推動「新基建」的目的? 

 

大陸政府推動「新基建」有幾層目的:首先是為了擴大內需,其次是促進社會治理的智慧化,第三是推動產業升級轉型,最後是打造網路科技強國。

 

在擴大內需方面,相較「舊基建」,「新基建」投資規模和占比仍不高;但大陸政府認為,「舊基建」帶動經濟增長作用已逐步減弱,「新基建」不僅有「舊基建」固有的穩投資作用,更可創造比「舊基建」更大的乘數效應。

 

在促進社會治理智慧化方面,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大陸政府為了防控,強化如「防疫健康碼」等各種數位化工具。「新基建」的布建,除了有助於大陸政府在後疫情時期的管控,同時也能將各類公共服務、政務數位化。具體來說,即是有助於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智慧化公共服務體系的發展。

 

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新基建」目的是希望透過網路的進一步布建,促進資訊技術的市場化應用、強化數位經濟;以「數位產業化」引導消費升級,開創例如直播帶貨、雲旅遊、雲教學等雲端經濟新模式、新業態。同時,推動「產業數位化」,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產業鏈的改造,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

 

在打造科技網路強國方面,十八大以來,大陸以「製造強國」、「網路強國」等「兩個強國」戰略引領產業發展。而隨著美國對大陸科技封鎖的擴大,大陸政府希望透過「新基建」發展新興戰略產業的關鍵技術,並加速發展高科技產業,以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取得優勢。

 

「新基建」的商機?

 

「新基建」的商機為何?根據賽迪智庫的估算,到2025年,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七大領域新基建直接投資將達10兆元人民幣,帶動投資累積超過17兆人民幣。

 

5G基建:預計到2025年,大陸5G基站建設數量約為500萬座,每座的成本約50萬人民幣,5G基站直接投資將達2.5兆人民幣。但由於5G產業鏈涵蓋廣泛,5G基建將帶動多類型終端、人工智慧、虛擬實境、高清影像等市場規模上升,預計2025年將帶動5G全產業鏈相關投資超過5兆億人民幣。

 

特高壓:根據大陸國家電網資料,到2025年,特高壓工程投資預計超過5,000億人民幣。而其帶動的裝備製造、技術服務、建設安裝等領域,將會帶動超過1.2兆人民幣的投資。

 

城際高鐵和軌道交通:根據大陸國鐵集團資料,到2025年預計大陸投資高鐵的規模約4.5兆人民幣。而軌道、道路、電工電網、裝備製造、軌交車輛及零部件產業,以及帶動的城市群旅遊等,預估將帶動相關投資超過5.7兆人民幣。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未來預計大陸每年公共充電樁將增長15萬台、私人樁將增長30萬台;預計2025年,投資規模將達到900億人民幣。而將帶動充電樁/充電站零組件、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發展。預計到2025年將帶動投資2,700億人民幣。

 

大數據中心:截至2017年底,大陸數據中心機架約166萬台,預計到2022年,大陸將達到220萬台,以平均單機成本70萬人民幣計算,預計新增投資1.5 兆人民幣。而以大數據中心為驅動的基礎建設,將帶動超過3.5兆人民幣,包括雲計算、物聯網等產業的投資。

 

人工智慧:預計到2025年,大陸新增的AI晶片投資為1,000億人民幣;機器視覺等感測器及應運AI而衍生的雲平台/資料服務/作業系統(OS)新增投資規模將超過1,200億人民幣,合計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建設新增投資約為2,200億人民幣。而人工智慧基礎建設將促成包括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產業發展,預計2025年,大陸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人民幣。

 

工業互聯網:依照大陸規劃,到2025年將基本建成覆蓋各地區、各行業的工業互聯網網路基礎設施。2019年大陸工業互聯網規模為6,110億人民幣,預計到2025年,新增規模將超過6,500億人民幣;而其帶動的智慧製造等產業的升級,預計將超過1兆人民幣。 

 

「新基建」的前景?

 

圍繞著雲端應用、數位經濟、智慧製造、電子政務等應用面的「新基建」,不但將成為未來大陸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更將進一步改變大陸產業形貌。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科技含量要求高的「新基建」,如要發展順利,則要突破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關鍵技術及產品受制他國。現今大陸面臨美國乃至歐洲等國家的科技封鎖,如何突破重圍獲得關鍵產品的穩定進口,甚至形成自主供應鏈,這是大陸政府必須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其次,重覆投資令出多門。2008年大陸提出4兆人民幣「舊基建」,由於統籌協調未盡理想,造成各地方政府重覆投資,不但造成產能過剩,因此還埋下了美國開啟貿易戰的種子。如今大陸各地方政府紛提出各項「新基建」專案,累計投資金額已近50兆人民幣,要如何進行資源的統籌與配置,避免重覆投資;特別是資通訊產業許多涉及標準認定、系統整合,若跨省無法使用,則功效將大打折口。

 

第三,投資來源過於單一。「新基建」預估投資金額為20-50兆人民幣,但大陸地方債務負擔已過高的情況下,資金來源要如何多元化,這是第三個難題。

 

第四,人才培養問題。要打造一個數位強國,關鍵在於人才的培養,從供應端業者的數位化技能,到消費端的應用等等,都是一個龐大、長期的系統性工程。

 

除了上述問題,大陸亦不乏對「新基建」的質疑:大陸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就認為,「新基建」裡的「特高壓輸電和城市地鐵」早已進行多年,應該只能算是「舊基建」。大陸著名經濟學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同樣指出,特高壓、充電樁、高鐵都是「舊基建」;此外,他也提醒,5G要在生活的全面落實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能過度樂觀。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教授鄭志剛提醒,「新基建」中的5G基站、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等「硬核科技」,不但不具有「舊基建」的經濟槓桿翹動作用,這些基礎戰略性的產業,都是屬於高管制行業、且進入門檻很高,並不是一般企業可以參與。 但無論如何,遍地開花、如火如荼的「新基建」,已成為大陸產業發展的主旋律;誠如騰訊創始人馬化騰所說,「新基建」下,「數據」將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並列,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新基建」將讓數位紅利充分釋放,並彌補數位鴻溝。

 

結論:台商參與「新基建」的機會與挑戰

 

大陸政府全力推動的「新基建」,不但將帶動全產業的數位化,也將向「數位強國」的產業發展戰略邁進一大步。然而,「新基建」只是硬體的基礎建設,大陸政府要思考的,是如何進一步解放數位生產力,除了持續增加網路使用人口、硬體設備的建構;更重要的,即是更多元網路應用及空間的開放。然而,網路管制與網路解放之間,要如何平衡?是大陸邁向「數位強國」必須面臨的難題。

 

另一個問題,是台資企業參與「新基建」的可能性。天津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朱磊指出,包括以5G為主的資通訊、晶圓代工封測、印刷電路板、感測器、機床等產業,都是台灣的優勢產業,也是大陸「新基建」所需要的項目。但誠如台商反映,雖然政策上大陸政府鼓勵台商參與,但「新基建」多是跨度長、所需資金多的大項目,多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大陸台商要如何參與,迄今仍未有具體方式。雖然有大陸地方官員指出,一個企業接到「新基建」訂單,產業鏈上的多家企業可以協同參與,但這個過程中,企業資質如何認定、資訊如何取得…諸多問題,仍待進一步解決。

 

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雖然重創大陸經濟、產業,但也促使大陸加速包括雲計算、物聯網等數位基礎建設的發展。未來許多的商業新模式、新業態,都將依托「新基建」應運而生。對台灣來說,「新基建」的發展應持續關注。(作者為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