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大陸「十四五」的機遇與挑戰
正在加載......
大陸「十四五」的機遇與挑戰

589

去年10月下旬,大陸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隨後,國務院著手編制「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預計2021年3月提交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後,大陸將正式啟動。未來5年對大陸來說,風險與機會並存,因而大陸當局提出「雙循環」、「新基建」、「區域協調發展」及「產業自主創新」等四大方向來因應未來的趨勢變化。在607期的產業雜誌上,本文作者針對「十四規劃」重點進行初探,本文將進一步討論大陸「十四五」台灣的機遇與挑戰。

 

文:黃健群

 

2020年10月下旬,大陸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隨後,大陸國務院即著手編制「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預計2021年3月提交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後,大陸「十四五」將正式啟動。在607期的產業雜誌上,本文作者針對「十四規劃」重點進行初探,也簡略分析了其對台灣可能的影響。本文進一步討論大陸「十四五」台灣的機遇與挑戰。

 

 大陸對「十四五」的內外情勢分析 

 

自2018年美國啟動對大陸的貿易戰、科技戰,乃至意識形態戰爭以來,大陸當局意識到中美勢必形成某種程度的「脫鉤」(decoupling),因而必須建構一個不需依賴美國的發展環境;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後,大陸當局認為其將面對一個更為嚴峻的內外環境。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前不久,大陸國務院智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研中心)分析「十四五」時期可能的十大趨勢,而這也成為大陸制訂「十四五」規劃的框架(請見表1)。 

 

一、「十四五」時期大陸國內趨勢 

 

在國內方面,主要趨勢為:經濟增長下調、數位經濟將引領產業變革、經濟社會風險管理難度加大、要素向城市群集中、綠色發展成為重點,以及中產階級進一步擴大等。 

 

在經濟增長方面:根據測算,「十四五」時期GDP增速將下調至5.0%至5.5%;而消費率將由2019年的55.4%上升至60%左右,投資率將由2019年的43.1%下降至40%左右。在數位經濟方面:在數位化帶動下,「十四五」時期製造業比重將由2019年的39%下降至35%左右,服務業比重將持續提升至60%左右;且製造和服務將加快融合,個性化、客製化、智能化生產將逐漸成為主要形態。在經濟社會風險方面:到2025年,大陸60歲以上人口占比預計將達到20.5%,65歲以上接近14.0%,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至61.5%,將減少2,000萬人左右。隨著人口老化陸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費用負擔將加重。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將進一步顯現。在城市化方面:預計到2025年,大陸城鎮化率預計將達到65%左右,超過100萬城市群人口占比將達到32.5%;換言之,要素將進一步向城市群、都市圈和大城市集聚。在綠色發展方面:「十四五」時期大陸污染物排放將下降,低碳、環保、循環經濟成為發展的主軸。在中產階級方面:到2025年,大陸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將超過5.6億人,國內消費市場將超過美國。 

 

二、「十四五」時期國際趨勢 

 

在國際方面,主要趨勢為:全球經濟將持續「高債務、低利率、低增長」;與此同時,全球供應鏈將重組、治理朝向多極化重構,以及「去中國化」力量更加突顯等。 

 

在全球經濟方面:為振興疫後經濟,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將持續推出刺激和救市政策,以致推高全球債務水平;因此,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將呈現「高債務、低利率、低增長」態勢。在供應鏈重組方面:未來企業布局將不再只著重成本,市場、安全也是重要因素;全球產業供應鏈因而將呈現分散化、多中心化。全球主要經濟體、跨國公司基於產業安全性和抗風險能力,將在「市場開放優勢」與「國家安全需要」之間找尋新的平衡,與此同時;北美、歐洲、東亞三大生產網路的內部循環強化,原有的「大三角循環」分工格局將發生重大調整。在全球治理方面:新冠疫情引發國際社會的相互不信任,區域和雙邊機制重要性大於全球多邊治理機制;換言之,治理將朝向多極化方向重構。更重要的是,疫情突顯了國家能力的重要作用,後疫情時代「大政府」可能回歸。在「去中國化」方面:由於一些非經濟因素,後疫情時代某些西方國家對大陸技術和投資限制將進一步增強,致使中國大陸技術升級可能放緩。 

 

「十四五」的「升級」商機

 

從大陸國務院智庫對「十四五」時期國內外趨勢的分析來看,未來5年對大陸來說風險與機會並存。因而大陸當局提出「雙循環」、「新基建」、「區域協調發展」及「產業自主創新」等四大方向來因應未來的趨勢變化。 

 

產業雜誌607期曾分析過「十四五」四大方向的內涵:「雙循環」主要政策將著重在擴大內需、提振民眾消費、加強出口轉內銷及出口多元化、減少服務貿易逆差,以及推進以科技產品為主的進口替代。「新基建」是以數位基建為核心,推動產業數位化、數位產業化。「區域協調發展」是以「核心城市群」為概念,推進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以及海南自貿港等區域的發展。「產業自主創新」則是在推進產業往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強調「自主創新」。(註1)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大陸希望透過「製造更高質量產品」,以及「過著更高品質生活」,讓「十四五」後的中國大陸得以脫胎換骨。可以說,「十四五」就是大陸的「全面升級」規劃。而「升級」的過程,處處充滿商機;但不可諱言,也隱含著風險(請見表2)。 

 

一、 內循環:消費升級商機 

 

擴大內需、提振民眾消費是「雙循環」的重點。若依大陸政府測定的經濟增長,大陸中產階級將在「十四五」超過5億人口;且人均GDP將超過1萬2千美元。(註2)因此,消費升級將是必然趨勢、也是未來商機所在。消費升級商機主要呈現在幾個方面: 

 

(一) 傳統消費的升級。隨著人均所得的提高,大陸民眾在食衣住行等生活各層面的消費將會升級。生存型消費逐漸轉向享受型消費,對品質、品牌、高品質服務的需求不斷上升;在消費理念上,將更注重健康、環保、綠色、安全;在消費方式上,智慧消費、數位消費、智慧支付、智慧購物成為主流。時尚、品質、節能、智慧等升級類產品愈加受到青睞,消費市場朝著品質化、品牌化、客製化等方向升級。

 

 (二) 服務消費成為趨勢。在政策導引下,「十四五」時期大陸服務業占比將達到六成;服務消費占比將持續升高。目前大陸服務型消費呈現「有需求缺供給」現象,以致服務貿易逆差嚴重。未來大陸將透過供給面的提升,激發民眾在旅遊、教育、大健康等服務領域的消費。與此同時,基於網路數位技術而產生的新業態、新模式,也將帶動各類新型服務消費的出現。

 

 (三) 大健康產業成為重要消費。自「十三五」以來,大陸即推動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的大健康產業發展;由於人口更加高齡化,「十四五」時期包括醫療、保健、養老照護、康復及生育等大健康相關產業,將有更大的成長空間;且將會配合科技升級,以更精準的遠程醫療、智慧長照,甚至與文化旅遊融合。 

 

二、 新基建:科技升級商機 

 

「新基建」將加速大陸的產業數位化、數位產業化。和過去土地、資源要素投入的不同,「新基建」將帶動新資訊、高端裝備、人才及知識等要素的投入,因而帶動大陸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為經濟轉型提供動力。換言之,新基建將帶動科技升級商機:

 

 (一) 傳統產業的數位轉型。近年來,大陸推動產業「數位轉型」,主要以「互聯網+」為核心概念,涵蓋農業、工業及消費等三級產業互聯網。2019年,「工業互聯網」比重僅為19.5%,與服務業的37.8%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工業製造業仍是未來大陸產業重點的前提下,「十四五」時期傳統產業透過數位轉型,特別是工業互聯網走向「智慧製造」,將是必然的趨勢。

 

 (二) 數位經濟的技術與應用。自2016到2019年,大陸數位經濟連續4年增速超過15%。2019年大陸數位經濟GDP占比達 35.8%,總量超過36.2兆人民幣,規模已是世界第2。大陸網民已超過9億,且仍在成長;隨著大陸推動數位貨幣,未來數位經濟的技術與應用將呈現更大幅度的成長。

 

 (三) 以5G為基礎的新興產業。2020年是大陸進入5G建設的高峰期;未來在高速度、低延遲、多連結5G的帶動下,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將更進一步發展,也將帶動各種新興產業的興起。 

 

三、 區域協調發展:城市升級商機 

 

「十四五」期間大陸將加速城市的升級,也就是大力建設都市圈,並透過戶籍改革留住城市外來人口。而由於在人口持續流入,大城市和都市圈會出現高房價、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因此必須優化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供給。城市升級可分為幾個部分:

 

 (一) 城市更新。「十四五」時期大陸將推動「城市更新行動」,以建設宜居宜業的城市為目標;並由粗放型的大拆大建轉向精細化改造,加快補齊生活設施短板,增強防災應急功能。因此,包括地下管線、停車場、托幼、養老、家政、教育、醫療服務等方面都將有巨大需求。

 

 (二) 智慧城市。預計到2030年,大陸「城鎮化」比率將會由2020年的60%提高到75%,並引入2.2億的新城市居民。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中游及成渝地區,這五大都市群的平均人口數將達到約1.2億。而因應高速城市化,包括高速鐵路、智慧電網、自駕車、物聯網、醫療保健服務網等,都將有很大的需求。 

 

四、 產業自主創新:技術升級商機 

 

「十四五」時期,為了避免關鍵技術被美國「卡脖子」,大陸將更強調「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技術升級將聚焦在幾個部分:

 

 (一) 半導體、零組件及其設備。基於產業鏈安全,未來大陸將透過「舉國體制」攻克「關鍵核心技術」,而半導體及相關設備(例如EUV曝光機)將是國產替代的關鍵。 

 

(二) 新能源產業。大陸近年來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和減少碳排放,以減少對原油的依賴。未來,隨著大陸消費結構的變化,非石化能源比重將大幅提升,包括太陽能、風電、鋰電等,將是未來大陸新能源的主體。此外,自2012年起,新能源汽車就是大陸國家級戰略產業,其將帶動包括整車、動力電池、關鍵零組件等全產業鏈發展。「十四五」時期大陸將透過擴大內需,加速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組件自主化,進而帶動新能源產業鏈。

 

 (三) 高端化工材料。「十三五」以來,碳纖維、半導體、矽基、鋰電、PI 薄膜等新材料即成為大陸國家重點發展領域。「十四五」將延續此路徑,透過科創板集中資源,加速進口替代以「補短板」。 

 

「升級」商機下的台灣機遇 

 

綜上所述,大陸「十四五」規劃蘊含了消費、科技、城市及技術等四個方面的「升級」商機。為了「過更高品質生活」,所以要推動消費及城市升級;而為了要「製造更高質量產品」,就必須推動科技及技術的升級。而大陸「十四五」的「升級」商機,對具軟實力優勢、資通訊產業完整的台灣來說,充滿了機會: 

 

一、 台灣軟實力有助消費升級 

 

大陸「十四五」將全力推動消費升級。台灣不但具有語言、文化、服務態度等軟實力優勢,且服務業發展相對成熟、國際化經驗豐富。且近年來台灣服務業在餐飲、甜品、小吃、烘焙、文創等方面的國際化,已呈現相當成效。因此,台灣服務業拓展大陸市場,具有很大的機會。而在廣義的大健康產業方面,無論是坐月子中心、嬰幼兒食品、幼兒教育、保健食品、健康照護、智慧醫療、長照、甚至殯葬等,從出生到死亡、從搖籃到墳墓,台灣都有相對應的高品質服務,符合大陸消費升級的需求。 

 

二、 智慧製造是科技升級的關鍵 

 

在科技升級方面,台灣方面較能著力的,是傳統產業的數位轉型及以5G為基礎的新興產業。大陸傳統產業的數位轉型,主要聚焦在工業互聯網的推進;事實上,兩岸產業界近年來也針對工業互聯網如何發展,舉辦多次座談。大陸不但已在福州建立兩岸工業互聯網的合作示範區,更將進一步成立「兩岸工業互聯網產業推進聯盟」。可預見的未來,兩岸勢必在智慧製造有更大的合作能量。此外,誠如607期產業雜誌分析,以5G為主的資通訊、晶圓代工封測、印刷電路板、感測器、機床等產業,都是台灣的優勢產業,也是大陸「新基建」所需要的項目,對台灣具規模的資通訊產業是個契機。 

 

三、 城市升級有賴智慧城市的合作 

 

在城市升級方面,城市更新較多涉及公共工程。雖然大陸政府多年前即已開放台商投標公共工程,由於涉及地方保護主義及企業資格認證問題,因此,除非台灣企業技術有獨到之處,否則短期內透過與陸企合作,亦或承攬得標廠商的工程,較有可行性。 但另一方面,由於台灣資通訊產業多元創新應用仍優於大陸,且在智慧城市的發展也比大陸先行多年;再加上過去兩岸曾提出以福州、廈門、淮安、鹽城等地作為智慧城市的試點。因此,在兩岸既有產業合作平台的推動下,兩岸在智慧城市的合作將可預期。 

 

四、 技術升級台灣可提供更多協助 

 

拜登(Joe Biden)就任美國總統後,預料美中科技對抗格局仍然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因此,「十四五」期間大陸為突破美國科技圍堵、推動技術升級,將透過政策優惠吸引更多台灣資通訊產業投資。不過,為了顧及美國對科技供應鏈安全的要求,台灣維持技術領先的資通訊產品,生產基地仍會以台灣、美國等「非陸」地區為主。而資通訊、機械用具等產品,未來仍將是台灣出口大陸的主要產品,也將為台灣出口提供主要動能。 

 

結論:台灣參與「十四五」商機的兩大挑戰 

 

從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經濟論壇(WEF)等國際機構歷次的調查顯示,和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相較,台灣企業具有技術創新、專利生產、市場競爭力,以及人力素質的優勢;只要有公平穩定的營商環境,都能有很好的表現。因此,台灣要能參與大陸「十四五」的「升級」商機,關鍵在於如何讓政策落實,同時,避免政治干擾。 

 

在政策落實方面:近年來大陸政府推出許多「惠台」措施,包括2018年的「31條」、2019年的「26條」,以及今年因應新冠疫情提出的「11條」。但這些措施許多都只是框架,具體政策及落實仍在地方政府。然而,外商在大陸最常遇到的就是地方保護主義造成的制度∕非制度障礙,例如針對內銷市場扶持及政策仍未建立;亦或地方政府投資事業與民爭利。因此,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商,看到商機卻常常不得其門而入。 

 

在政治干擾方面:無論是美中兩大國要求科技業者選邊站,亦或兩岸政府加強國安管控,以致大陸台商誤踩紅線或被迫政治表態,都讓在大陸投資的台商由過去的「左右逢源」變成現在的「左右為難」。此外,自2016年以來,「兩岸投保協議」功能大幅降低,兩岸政府建立的糾紛協處平台也停止運作。致使大陸台商若遇到投資糾紛,不但無意願向我政府申訴,且僅能依循陸方現行法令處置。換言之,大陸台商的保護機制,由「跨兩岸」回到「兩岸投保協議」生效前的單邊法令。對有意參與大陸商機的台灣企業來說,無疑是少了一層保障。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涵蓋15國、全球最大的自貿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將可能於2021年生效。大陸當局如果能夠讓在陸台商比照RCEP國家享有同等待遇,將有助台灣掌握更大契機。然而,台灣應注意的是,如果大陸完成了對日、韓等國的降稅,台灣機械、塑化、鋼鐵、紡織這些產業,將可能為了關稅優惠進行投資移轉。 

 

「十四五」規劃對大陸將造成翻天覆地的變化。兩岸經貿關係向來緊密,即便未來5年,台灣企業將加快全球布局,中國大陸仍是無法忽視的市場。因此,要如何因應大陸「十四五」規劃帶來的挑戰,同時掌握其可能機遇,為台灣創造最大利益,這將是台灣各界都必須思考的課題。(作者為工總大陸事務組組長) 

 

註1 請見黃健群,〈大陸「十四五規劃」重點初探〉,產業雜誌第607期,2020年10月。 

註2 彭博資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 「世界經濟展望」數據分析發現,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到2025年中國大陸的人均GDP可達25,307美元。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