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中美貿易關係與影響

571

8月1日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指責中國大陸對來自美國的進口實施貿易壁壘,並表明將採取貿易救濟措施等方式來糾正雙邊貿易失衡。8月14日,川普依《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簽署行政命令,授權美國貿易代表署審查「中國貿易行為」,美中貿易關係乃轉趨緊張。一旦中美發生經濟戰爭,對台灣經濟的影響為何?由於台灣、美日、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深厚,以供應鏈、市場的角度,中美貿易摩擦對台灣整體經濟的影響,值得關切。

文:王健全、馬毓駿

  今年(2017)4月份時,美國川普總統和中國大陸習近平總書記會面,川習會會談氣氛融洽,並釐劃出「中美百日談判計畫」。但中國大陸提出10項的初步談判清單,以及「美中首輪經濟對話」後雙方並未發布聯合聲明下,意味著美國對中國大陸改善中美貿易逆差及創造美國就業機會的進度並不滿意。同時,由於在北韓問題上,中國大陸並未積極配合美國的政策下,雙方關係急轉直下。

   8月1日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指責中國大陸對來自美國的進口實施貿易壁壘,透過低成本貸款、能源補貼、退稅等非公平貿易方式促進出口,並表明將採取貿易救濟措施等方式來糾正雙邊貿易失衡。8月14日,川普依《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簽署行政命令,授權美國貿易代表署審查「中國貿易行為」,包括中國大陸透過廣大市場的脅持,要求外商在技術移轉等智慧財產權給予強制授權,美中貿易關係乃轉趨緊張。

   一旦中美發生經濟戰爭,對台灣經濟的影響為何?由於台灣、美日、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深厚,以供應鏈、市場的角度,中美貿易摩擦對台灣整體經濟的影響,值得關切。有鑑於此,本文目的在於探討中美貿易關係變化的沿革及發展趨勢,進而探討其發展對台灣經濟、產業的可能影響,並提出因應對策。

   本文共分四節,除前言外,第二節分析中美貿易關係的沿革及變化,第三節探討對台灣經濟的可能衝擊,第四節提出因應策略的建議,最後一節則為結語。

中美貿易關係的沿革及變化

   本節針對中美貿易關係的演變,由2017年4月8日的川習會開始,至最近美國對中國大陸啟動301調查,背後的內容及可能影響說明如下:

一、中美第一次交流(川習會)(2017.4.8)

   全球矚目的中美二國領袖,美國川普和中國大陸習近平的「川習會」於4月8日落幕,外界都認為其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但雙方仍在貿易、投資上答應深化合作、降低摩擦,並於百日內讓貿易投資有所進展。川習會之前,美國不滿中國大陸操縱匯率、貿易順差太大、產品傾銷。反之,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制裁,限制高科技產品輸出中國,以及限制對美國企業的購併等。

   在「川習會」第二輪會談結束後,雙方表示將啟動外交、安全、經濟對話及談判溝通,並企盼有實質性進展,同時,未來雙方繼續加強經貿、軍事、人文等各個領域的合作。

二、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畫初步成果揭示(2017.7.12)

   有關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畫的初步成果,彙整於表一。

   就「百日計畫」的可能影響上,目前的實質成果只有中國大陸6月底解禁美牛進口產品。因此,根據陸媒報導,未來中國大陸很可能與美國在農業、化學和技術等方面簽訂更多的協議,並開放包括會計、廣告和法律在內的更多服務行業。

   習川會後,中美提出「中美全面經濟對話」,做為中美官方經貿對話的新形式。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將以中方代表出席,並與美國財政部長、商務部長共同主持對話。

   「百日計畫」(4月16日至7月16日)共分為三個方向:一是早期收穫;二是在百日內可取得重大成果的領域;三是在百日之內可以取得階段性的成果。經過多回合磋商,兩國最終於5月12日達成10條共識,即《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畫早期收穫》。這份清單既包括美方派代表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也包括中國儘快允許美國牛肉進入中國市場,美國歡迎中國自美進口液化天然氣等。

   從目前的進展來看,多項共識已獲得積極進展。其中,美方已派代表參加5月14日至15日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並對「一帶一路」建設給予持續關注;首批美國牛肉及熟製雞肉已進入中國市場銷售;中國大陸發改委、商務部亦於6月28日發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在服務業領域取消了「資信調查與評級服務」的外資准入限制;中國人民銀行6月底也已發布公告,允許境外評級機構「入境」,包括惠譽國際、標準普爾、穆迪三大境外評級機構將被允許在華提供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業務。在電子商務與網絡領域,中國大陸也允許美國全資的電子支付服務供應商申請許可證,實現全面和及時的市場准入」的承諾(陳小茹,2017)。

三、百日計畫雙方的攻防

   川普的核心價值為製造業回流美國,為美國創造就業機會,而貿易夥伴的不公平貿易造就中美貿易巨額逆差的主因,因此,抑制不公平貿易才能徹底解決問題。在百日計畫中的初步10項清單中,開放農產品及金融服務業的回應,對美國而言仍是不足的,而且美國最關切的投資限制、技術移轉、智慧財產權的保障仍為列入談判範圍,因此川普準備展開301條款調查,使中美經貿關係再度緊繃。

   就中國大陸方面而言,中國大陸已是全球貿易大國,加上十九全代表會議在即,不可能完全照單全收。其次,中國大陸政府對美國高科技產品輸出中國大陸的管制,購併美國企業的諸多限制,以及不承認中國大陸的「市場經濟地位」也有諸多不滿,也是未來攻防重點。

   這些發展、摩擦仍須觀察,若雙方祇是留在威脅、恫嚇、談判階段,則影響較小,一旦雙方撕破臉,勢將影響中國大陸相當多的台商,以及台灣的相關供應鏈,其影響不容小覷。

四、美國宣示將對中國大陸啟動301調查(2017.8.18)

   美國於8月18日宣布對中國大陸發起「301調查」,一般判斷,川普總統將藉此實現「美國優先」的競選政見,轉移國內政策推動不順及接受調查等政治焦點,並提高對中國大陸的談判籌碼。

   此調查背後原因在於,北韓核武、飛彈威脅,中國大陸並不積極協助,加上中美貿易談判進展不大,尤其在鋼鐵的傾銷上。此外,中國大陸有不少侵犯美國智慧財產權(IPR)的情況包括:(一)美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須與中方合資,並讓渡IPR;(二)要求美國企業把中國用戶網路資料移轉到中國的伺服器,有不公平上的障礙;(三)中國大陸在「2025中國製造」規劃中,對無人車、半導體、機器人等領域,透過國家資助與產業保護,對美國產生威脅等。基於上述原因,美國乃啟動301調查。

   當然,啟動301調查必須和中國進行諮商,時間可能長達一年或一年半的時間,雙方仍有周旋空間。而可能的結果是美國利用貿易的調查,提高談判籌碼,換取美國在中國大陸更大的利益。

   不過,中美雙方對不公平貿易的看法有相當大的差異。據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大陸對美國貿易順差高達3,470億美元,占美國整體貿易逆差近一半(47%)(大貓財經,2017),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由於中國大陸對美國貿易乃所謂的加工貿易,進口設備、原料、零組件再加工製造出口至美國。如果扣除跨國企業的關聯交易,美國對全球的貿易逆差將下降2/3,對中國大陸逆差可望下降三成(和訊特約,2017)。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美國對中國大陸的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據資料顯示,2001年美國高科技產品占中國大陸高科技進口品的1/6,而這個數據到了2016年則下降至8.2%左右。如果美國降低科技產品對中國大陸出口管制,則雙方貿易逆差數字可望下降。

   中國大陸方面也有不少的反制工具,美國對中國大陸出口的大宗包括汽車和航太設備、電子設備、機械產品和農產品。尤其在服務業上,美國對中國大陸的順差在2016年高達500多億美元,如果中國大陸反制,動用關稅、反傾銷調查,限制進口的方式,則美國出口商也會面臨龐大壓力。根據美國著名的投資專家,羅傑斯(Jim Rogers)警告,一旦中美貿易戰爆發,除了美國跨國企業受到不少衝擊外,美國將喪失金融體系的壟斷地位,也可能因貿易戰帶來全球經濟的衰退(吳孟翰,2017)。

五、301條款的相關作法及影響

301條款的法源來自1974年貿易法(Trade Act of 1974)第301條。主要法規的內容為,當美國廠商到美國國外作生意,美國總統可以直接以行政手段跟貿易對手國進行談判,如果談判不成時可以逕行報復措施。依據「美國貿易法」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並於每年3月底向國會提交「各國貿易障礙報告」,再根據這份報告在一個月內列出「301條款」國家與「306條款監督國家」。它可能的種類包括:(一)普通301條款-針對自由流通貿易;(二)特別301條款-針對智慧財產權保護;(三)超級301條款-針對鉅額公共工程或採購案(吳孟翰,2017)。

對台灣經濟的可能衝擊及因應

由於川普是個生意人,我們不排除美國對中國大陸啟動301調查,目的在於恫嚇中國大陸政府,以獲取更好的談判籌碼,並為美國企業取得更多利益。不過,若中美貿易戰爆發,則其影響將難以估計。

2017年8月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備忘錄,要求美國貿易代表署(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USTR)決定是否對中國展開301調查,一旦USTR正式展開調查,將在12個月內作出認定結果,美國總統將決定因應作法及是否採取報復措施。對中國大陸來說,不會對美國的貿易報復手段置之不理,預料也將採取反制措施,美中貿易大戰可能隨之開打。

中國大陸及美國同為台灣重要貿易夥伴,為台灣重要產品出口市場,一旦兩大經濟體陷入激烈互鬥的貿易戰遊戲,台灣勢必遭到池魚之殃,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將受到衝擊。對此,此部分首先將分析美國自中國大陸進口主要產品及中國大陸自台灣進口主要產品,了解美中貿易戰下台灣受衝擊較大的產品項目,其次,本報告嘗試從美中貿易戰可能捲入的產業項目進行探討,分析對台灣相關產業鏈的影響。

一、電機設備及機器設備相關產品可能受到的衝擊最大

2014至2016年間美國自中國大陸進口主要產品以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機器及機械用具及其零組件為主要大宗,兩項產品合計金額約在2,200億美元,占美國自中國大陸比重近五成;其餘產品如家具、玩具、鞋類、針織類服飾亦有占有一定進口比重。

   就中國大陸自台灣進口主要產品來看,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光學相關產品與機器及機械用具及其零組件,三項金額合計在1100億美元以上,占比達到七成五,其中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一項2016年占比就達到將近六成五,是中國大陸對台灣進口最主要產品。

   就美國自中國大陸進口及中國大陸自台灣進口的產品項目可發現,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與機器及機械用具及其零組件的重疊性最高,反應這兩類產品美國拉動中國大陸需求,中國大陸衍生對台灣進口需求的金額相對較大,一旦美中貿易戰開打,台灣出口的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與機器及機械用具及其零組件等相關產品,受到的衝擊可能最大。

二、對蘋果產業鏈衝擊不小,衝擊可能擴散至資本市場

   電機相關產業屬於貿易量較大的產業,不僅產業面可能受到衝擊,亦可能波及資本市場。由於美-中-臺電機產品的貿易往來不少與APPLE蘋果供應鏈有關,而目前推生台灣股票市場的動力不少是與APPLE有關的重要企業,如台積電、大立光、鴻海等,一旦中美在電機相關產品展開貿易戰,則勢必影響到蘋果相關供應體系的布局調整。

   美國可能要求包括蘋果在內的重要電機產品在美國本土必須有一定的生產比率,台灣相關產業鏈勢必要跟著到美國建立生產基地,較高的生產成本可能衝擊重要企業的獲利,進而影響台灣資本市場。

三、汽車、服裝、皮革相關傳統產業亦可能受到影響

   德意志銀行提到美國開打貿易戰的主要三個目的(MoneyDJ,2016):削減貿易赤字、提振經濟增長、把就業帶回美國,以此三個目的來說,美國可能針對電機和電子產業、汽車及零部件行業、服裝、皮革及相關產品、家具產業進行貿易戰,其中電機和電子產業、汽車及零部件行業主要著眼於削減貿易赤字,其餘三個產業美國本土大多已無生產據點,發動貿易戰促使企業在美國投資相關產業,藉此提振美國經濟成長及創造就業。

   德意志銀行也提出,中國大陸回應美國貿易戰,可能會對美國航空業、農業、肉食品業、木製品業、皮革業和棉花產業等相關美國重要出口產業進行進口管制或抬高關稅等措施。

   就台灣來說,除了電機和電子產業,汽車產業、服裝相關產業兩岸產業鏈大多有垂直分工及水平分工的情況,汽車產業台灣進行高階零組件的研發生產、中國大陸負責中低階的生產,再出貨給歐美車廠,服裝產業台灣已轉型為機能性布料的研發為主,成為中國大陸服飾業產業鏈重要的一環。

   一旦中美貿易戰開打,可預見的是一部分在中國大陸的汽車零組件產能可能被迫退回台灣,此勢必墊高生產成本,而台灣紡織產業可能因為出海口的限縮,面臨獲利下滑的問題;另外,台灣部分企業已打入美國航空產業的供應鏈中,中國大陸如對美國航空業展開反制,如減少購入商用飛機,則或多或少對台灣相關產業帶來一定衝擊。

   美國一旦對中國大陸特定產品課徵反傾銷稅或是採取防衛措施,必定引發其他國家效尤,以免轉向傾銷,而中國大陸也會反擊。由於兩岸產業關係密切,對陸課徵雙反必定影響在陸投資的台商及其供應鏈。此外,過去不乏中國大陸產品在被雙反後,迂迴台灣出口,造成對中國大陸課徵雙反時必須把台灣產品連帶列入的結果(魏可,2017)。

   至於對陸產品全面課徵高額關稅,政治影響較大,可能引發中國大陸反制。況且美國銷陸項目較為集中,該等產業利益團體在美國一向具政治影響力,尤其是農業、藥品、汽車、鋼鐵、化工、影視等,如要對川普構成壓力,就須對美這類產業進行反制(魏可,2017)。

   此外,根據楊書菲、高君逸(2017)的研究顯示,「美國川普新政策短期對台灣貿易可能造成不利影響,主要顯現在加大反傾銷及反傾銷調查力度方面。台灣為美國實行雙反案件之第四大國(1977/10/21~2017/3/22),累計實行案例達23件,主要實行領域為鋼鐵(15項)、雜項製品(3項)與化學藥品(2項)。2017年5~6月美國展開對台灣出口細丹尼聚酯棉及低熔點聚酯棉的產業損害調查,該等產品恐成為美國對台灣徵收懲罰性關稅的最新之舉」。未來美國若持續進行雙反措施及針對特定產品啟動《貿易拓展法案》第232條款調查,則將使台灣及海外台商對美國之出口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美國高度關切與台灣供應鏈關係最為緊密的中國大陸及部分東協國家對美存在大量貿易順差,及改變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策略等,也將影響跨國企業全球供應鏈布局決策,進而連帶改變台商投資行為及台灣的出口地區分布(楊書菲、高君逸,2017)。

   在鋼鐵產業上,國內鋼鐵業者表示,早在5月下旬美國就先對中鋼公司的碳合金鋼板,提高反傾銷稅率,由3月僅6.95%稅率大幅調高逾10倍至75.42%;中鋼、中鴻、燁聯、燁輝等國內知名大鋼廠,是否會因川普政府保護措施而受衝擊,引人憂慮(張加、林超熙,2017)。

   國內鋼品輸美占比約11.2%、排名第二,僅次於中國大陸的12.6%,若未來美國再提高關稅或設定配額,勢必衝擊業者的輸美數量(張加、林超熙,2017)。

因應策略

   在中美貿易戰箭在弦上之際,為了避免可能的衝擊,台灣如何因應?

一、重新進行全球布局以降低風險

   在美國一連串與中國大陸及東協相關的貿易措施下,台商高度依賴此二地區做為生產基地的風險愈來愈高。因此,台商企業若可藉此時機,重新檢視投資布局,將有助於降低對單一出口市場及生產基地依賴的風險,並透過新興市場的拓展,創造新的商機,促進出口市場及製造基地的多元發展(楊書菲、高君逸,2017)。

   政府目前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來平衡對中國大陸經貿投資依賴的風險。不過,就中小企業而言,對海外供應商、通路相當陌生,欲大幅拓銷有相當困難,對於這一點,日本、韓國、新加坡做得很好,均有相當措施協助中小企業在海外行銷。因此,業者建議可以選擇某一目標城市,先行布局。若干業者甚至建議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先行突破,馬國有五、六百萬華僑,對台灣的產品亦相當偏愛,如能在馬來西亞設立經貿運籌基地,一方面使台灣業者有展示產品專區,透過體驗機會,有助於台灣電子商務的推動。另一方面,可以有物流、倉儲據點,降低業者的成本。

二、開放美豬、美牛,並有良好配套

   「2017年貿易政策議程及2016年年度報告」提到,2016年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中,「美方關切之貿易議題主要在於台灣未符合科學基礎的農業政策,包括台灣禁止含萊克多巴胺之美國豬肉與部分牛肉產品進口,及持續限制牛肉雜進口等仍是美國優先關切的議題」。其他農業議題尚包括台灣的稻米採購體制、對農業生技產品設限及有機產品認證等。另為拓展服務業貿易,美方亦將持續關注台灣著作權修法等智慧財產權議題、藥品及醫材價格之透明度及可預期性議題,並透過TIFA工作小組處理投資及技術性貿易障礙等議題(楊書菲、高君逸,2017)。

三、重拾與美國產業供應鏈的鏈結,融入其生產體系,以強化台美貿易關係

   台灣企業赴美投資有以下幾項的正面意義(王健全,2017):

   第一,透過投資,緩和美國川普總統的可能貿易制裁。以日本為例,日本對美國享有600多億美元順差,但也在美國投資了上千億美元,創造數十萬個工作機會,反之,墨西哥享有對美600多億美元順差,但對美投資祗有數十億美元,加上美墨邊界的上百萬非法移民,自然成為美國貿易保護的頭號目標。因此,台灣對美國的投資及就業機會的創造,有助於降低美國的貿易制裁。

   第二,透過企業論壇、智庫論壇強化台美合作的連結。在企業論壇中,企業指出台灣的製造能力及其和美國企業的連結,是美國製造業重返美國的不可或缺夥伴,並有助於推升美國重量級企業如Apple、IBM、微軟、Google的國際競爭力。在智庫論壇中,學者指出,如果納入採購、服務業授權,美國對台灣的逆差可望大幅縮小,甚至可能為順差,同時,應將對美投資及貿易逆差併同考量才有意義。

   第三,組團考察有助擴大聲勢,爭取更好的投資條件。日前台灣組成僅次於中國大陸的第二大代表團,造成龐大聲勢,也吸引各州政府的矚目,紛紛要求前往投資,並提供優渥的誘因。當然,企業的投資有公司內部決策的考量,組團到落地投資仍有一段距離,而且多數企業也不會因為政府的組團而進行匆促投資的決策。

   第四,企業前往投資或取得低廉原物料的供應(如中油、台塑取得頁岩油的供應),或連結供應鏈(如華碩、宏碁等電子業),或接近市場(如台灣晶圓代工業者的主要市場為美國的IC設計業者),前往美國投資有利公司競爭力的提升及強化台灣的經濟競爭優勢。

   第五,連結美國新經濟的生態鏈。眾所皆知,這波美國成長動力在於人工智慧(AI)、巨量資料(Big data)、物聯網(IoT)、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等,美國乃上述領域的創新源頭。因此,前往美國投資,人才進駐,在人才、資金、技術、創投、創業生態系的連結,才有利於台灣連結美國新經濟,為下波的經濟成長注入嶄新動力。

四、對美投資必須鏈結國內供應鏈,強化國內產業生態鏈

   台灣在新經濟的領域上,人工智慧(AI)、巨量資料(Big data)、物聯網(IoT)、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金融科技上仍有相當機會,因為台灣在半導體、感應器(Sensor)、個人電腦上有優勢,結合軟硬體,透過軟體應用程式的開發、應用,仍可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如能搭配政府在專案計畫上的補助、支援,創意上的推動,以及跨部會的協調、服務業主管部會法規鬆綁及產業化的思維,將足以展現優勢,吸引更多國內外投資,同時,和美國投資的供應鏈、廠商連成一氣,將有機會透過投資,創造更多對美的貿易機會,並在新經濟領域上勝出(王健全,2017)。

五、改善國內投資環境,提高國內外投資意願

   國內投資的低迷,才是國人對企業大舉海外投資的最大憂心。而缺水、電、土地、人才、資金等五缺,以及環境影響評估、勞動法規的缺乏彈性,更是重中之重,而這些問題和公務員的誘因,圖利他人不能除罪化致綁手綁腳,部會本位主義,以及服務業主管部會缺乏產業化的思維有關。因此,公務員誘因機制的調整、圖利公眾利益除罪化,才能鼓勵公務人員勇於任事。其次,行政院應建立跨部會的共同KPI,而非僅由政務委員以平行地位居中協調,才能確實解決水、電、土地、人才、資金的問題。同時,對服務業主管部會賦予一定比例產業化的KPI,使其從過去被動,轉為主動協助廠商改善投資環境的作法,才能徹底解決問題。而國內投資一旦增加,對外投資擴大海外通路,帶動國內出口,反而是競爭力的延伸,就不足為慮了(王健全,2017)。

六、政策工具應引導企業加強品牌/通路升級轉型,以強化競爭力,吸收貿易戰的可能成本

   加速升級轉型提高產品競爭力,才能因應匯率、關稅稅率上升的成本。因此,政府在產業政策工具上應有更大的比例在加強品牌、通路的租稅獎勵、補助(如經濟部科專計畫)之上,才能確實引導企業升級轉型。另一方面,針對新經濟的相關科技,如物聯網、人工智慧、巨量資料等相關投資提供投資抵減或五年免稅,一來加速產業升級,二來亦可達促進投資的目的。此外,減少匯率的干預,避免美國的貿易保護施壓,和其他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以分散貿易過度集中的風險。

結 語

   中美貿易關係反反覆覆,一邊洽談合作,另一邊則展開貿易調查。我們不排除美國利用恫嚇手段,藉以提高談判籌碼,並維護及贏取美國企業在中國大陸的利益。最不利的情形若是中美貿易戰開打,勢將衝擊台灣經濟、產業供應鏈、大陸台商。同時,美國啟動反傾銷,對台灣鋼鐵、化學產品等更是雪上加霜。尤有甚者,如果中國大陸也採取反制動作,復甦中的全球經濟在貿易戰將為之中挫,對台灣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相當不利。

   一旦美國報復,在電視及機器設備、汽車零組件、服裝等產業上均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此外,一旦面臨美國反傾銷調查的鋼鐵、化學產品、雜項製品、紡織產品等,也可能面對高關稅的懲罰,使對美出口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也值得注意。

   為了因應可能的衝擊,台灣可以採取以下的回應策略包括:(一)重新進行全球布局,以降低中國大陸投資對美出口風險;(二)開放美豬、美牛,並有良好配套的規劃;(三)重拾美國產業供應鏈,強化台美貿易關係;(四)對美投資必須連結台灣供應鏈,強化台灣產業生態鏈;(五)改善國內投資環境,提高國內外投資意願;(六)加強和其他國家洽簽FTA,以分散貿易過度集中的風險。(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中華經濟研究院分析師)
  
參考文獻
1. 王健全(2017),「看見矛盾?茅塞頓開?」,工商時報A6版,2017.08.17。
2. 吳孟翰(2017),「羅傑斯:中美若貿易戰 美國損失最大」,工商時報,2017.09.19。
3. 吳孟翰(2017),「護智財 美擬對陸祭301條款」,工商時報,2017.08.03。
4. 和訊特約(2017),「特朗普及時懸崖勒馬 黃金前途堪憂」,財經,2017.04.11。
5. 張加、林超熙(2017),「美反傾銷調查 我鋼筋業上榜」,聯合報,2017.07.23。
6. 郭美新、陸琳、盛柳剛、余淼杰(2017),「特朗普貿易戰對中美經濟的影響」,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討論稿系列,No.C2017004,2017.04.06。
7. 陳小茹(2017),「『百日計劃』之後 中美將推經濟合作『一年計劃』」,中青在線,2017.07.18。
8. 普華永道(2017),「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對中美雙邊貿易可能帶來的影響」,2017.01。
9. 黃士真(2017),「《專家傳真》中美貿易戰風險升高」,工商時報,2017.09.07。
10. 黃士真、劉昱辰(2017),「美國重振製造業及對台灣之影響」,經濟前瞻,173期,2017.09.12出版。
11. 楊書菲、高君逸(2017),「美國川普新政對台灣貿易發展之機會與挑戰」,經濟前瞻,173期,2017.09.12出版。
12. 貓財經(2017),「川普對中國動手了!美國打響對華貿易戰第一槍?真相沒那麼簡單」,2017.08.21。
13. 賴瑩綺(2017),「中美百日計畫進展順利 有望取得更多成果」,工商時報,2017.06.23。
14. 魏可銘(2017),「《專家傳真》中美貿易逆差與可能的貿易戰」,工商時報,2017.09.01。
15. MoneyDJ(2016),「如果中美貿易戰真的爆發……」,MONEYDJ新聞摘錄,2016.12.02。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