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解析2023年大陸經濟政策走向
正在加載......
解析2023年大陸經濟政策走向

589

12月6日,中共召開政治局會議;12月16日召開每年例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者從這二場會議解析2023年大陸經濟政策走向。他認為2023年中共經濟政策將向「右」轉,且向「內」轉。然而,要如何恢復過去「強監管」下外資、平台經濟、數位經濟、民企的投資信心?以及對例如「共同富裕」左的路線的疑慮?是中共2023年經濟政策第一個要面對的首要課題;與此同時,在「外」轉「內」的過程,如何讓民眾能消費、願消費、敢消費?以激發所謂龐大市場潛力?是中共2023年經濟政策要面對的第二個課題。

 

 

文:黃健群

 

 

 

 

由於清零政策的實質結束,大陸近來新冠疫情再次爆發。12月6日,中共召開政治局會議後,每年例行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原本傳出因疫情可能延期,但最後仍如期在12月16日召開。由於這是中共二十大後第一次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因而各界特別關注。本文主要從12月的中共政治局會議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內容,解析2023年大陸經濟政策走向。 

 

2023年中共經濟路線向「右」轉 

 

這次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3年五大經濟工作,包括擴大國內需求、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吸引和利用外資,以及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這五大經濟工作基本上延續中共二十大的論述,但和過去兩年的經濟工作會議相比較,明顯帶有「右」的色彩,也更強調「發展」(請見表1)。 

 

產業雜誌632期〈中共二十大後的產經情勢〉一文指出,中共二十大後的可能的三大經濟路線將包括深化改革開放、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以及宣示促成共同富裕;而文章也強調:習近平延任後,或許會因為經濟的下行,暫時調整既有的左傾路線;但對於認定未來將是「東升西降」的習來說,只有揚棄鄧小平以降的改革開放路線,打著左燈,但視情況左轉或右轉,才能走出一條有別西方資本主義、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因此,習的經濟路線,將呈現以深化改革為手段、以約束資本為原則、以共同富裕為號召的辯證統一與動態調整的蜿蜒曲折樣貌。 

 

誠然,依照上述文章預測,中共二十大後的經濟路線的確較強調「改革開放」,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共同富裕不但不是重點,甚至完全沒有被提及。可以說,中共已經為2023年經濟工作的「右轉」定了調。 

 

以12月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為例,其提到2023年的經濟工作重點,主要有:1、提振市場信心;2、擴大內需;3、戰略同深化;4、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5、防範化解重大風險;6、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7、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等;這些重點基本上延續二十大的內容。12月1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仍是承襲中共二十大及政治局會議的內容,重點也著力在如何深化改革開放、如何提振市場信心,以及如何擴大內需,不但完全沒有提到「共同富裕」;甚至一改2020年以來對平台經濟、數位經濟的「強監管」態度,改以「大力發展數位經濟」,並「支援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且在「國進民退」的聲浪下,強調「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此外,依中共規劃,2023年要實施寬鬆貨幣政策,重點在「總量要夠」,也就是力度不能小於2022年;「結構要準」,也就是持續加大對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而加大對「薄弱環節」的房地產的金融支持,將是中共避免重大經濟金融及系統性風險的手段(請見表2)。 

 

綜觀來看,2023年中共施政主軸在求「穩」。從1700餘字的中共中央政局會議公報、亦或不到5千字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來看,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個字,就是「穩」。舉其要者包括「發展品質穩步提升」、「就業物價基本平穩」、「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穩中求進」、「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穩健的貨幣政策」、「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及「社會和諧穩定」等。可以說,2023年中共經濟工作的重點,就是「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以求「穩」為最高原則。

 

2023年大陸經濟政策的幾個重要訊號 

 

由2022年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可以觀察2023年中國大陸經濟政策有哪些重要訊號。 

 

第一個重要訊號,2023年中共經濟工作的重心在「恢復信心」。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當前中國大陸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盪不安,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但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2023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 

 

2022年3月大陸國務院即已提到,中國大陸今年將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經過近一年的發展,中共仍判斷三重壓力未解,再加上美國不但未放鬆對大陸的科技封鎖,還不斷加大力度;這些都為大陸經濟的發展帶來隱憂。然而,中共仍認為2023年中國大陸經濟有望回升,關鍵在「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也就是一方面恢復外資、民企的投資信心;另一方面恢復民眾的消費信心。 

 

第二個重要訊號,重新重視數位經濟、平台經濟,以及民營企業。有研究指出,2001-2018年間,廣義的數位經濟對中國大陸GDP增長的貢獻達到了74.4%;中國大陸網路交易由2001的0.13兆人民幣,到2021年增加到13.09兆人民幣,漲幅達100倍以上,中國大陸的數位經濟規模也躍居世界第二。然而,2020年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防壟斷及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後,2021年中共加強對數位經濟、平台經濟的強監管,重創阿里巴巴、京東、美團、騰訊等中國大陸大型科技業者;2021年底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延續2020年的論調,強調「要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其消極作用」,「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但2022年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很明顯的改變,強調的是「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顯示中共對平台經濟的重新重視。事實上,2022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甫結束的12月18日,浙江省委書記易煉紅立即考察阿里巴巴集團,可說是落實中共中央精神及此重要訊息的具體顯現。 

 

此外,在「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兩個毫不動搖下」,中共強調2023年經濟工作中民營企業的重要性,包括從制度和法律上落實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以及要求政府為民營企業解難題、辦實事。民營企業對中國大陸新增就業率達到九成之多。因此,在就業困難下,中共強調對民營企業的鼓勵、扶持,有助解決中國大陸的就業困境。 

 

第三個重要訊號,全力擴大內需。此次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五大任務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強調的是「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要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同時,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事實上,12月初大陸國務院才頒布所謂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從11個方面提出38條的「擴內需」政策;此次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再次強調,象徵中共經濟「外」轉「內」戰略的再確定;其將影響的不只是大陸,而是全球產業經濟樣貌。 

 

中共擴大內需內容包含消費和投資兩大部分;中共強調,十八大以來內需對大陸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不但最終消費支出連續11年占GDP比重50%以上,住行消費等傳統消費也顯著增長,例如汽車新車銷量連續13年全球第一;且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例如2021年實體商品網路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比為24.5%,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為44.2%。因此,未來政策重點在於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人均所得,以增加民眾消費能力、消費意願;且生產、開發,同時對外開放引進高品質的產品,同時建構更有保障的消費環境,以增加民眾消費選擇。與此同時,中共亦指出,由於大陸人均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只有已開發國家的20%至30%,包括傳統基建、新基建的投資需求都還很大;且為了產業升級,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民生領域仍存在許多薄弱環節;亦即大陸投資需求潛力仍然巨大。因此,未來政策重點在拓展投資空間、優化供給結構,以促成高品質發展;同時,藉由政府投資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第四個訊號,將針對房地產進行動態調控。雖然中共仍強調「房住不炒」原則,但為避免房地產集團因資金斷鏈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除了強調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同時,特別強調要「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並「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也就是說,2023年的房市政策仍是以穩定為主。事實上,11月底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公布的所謂「史詩級房產救市」的金融16條措施,已揭示中共穩房市的政策風向。然而,在穩房市的同時,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再次重申要「因城施策」的遏制增量、化解存量;也就是說,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淡化房地產的金融屬性,強化「用來住」的工具屬性。 

 

第五個訊號,新冠疫情由動態清零轉變為「保健康、防重症」。11月引發的白紙運動,讓中共改變「層層加碼、過度防控」的清零政策。12月7日所謂「新十條」的公布,象徵清零政策的告終。中共中央會議亦為2023年的防疫政策定調,強調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要「統籌」;同時,重點在「確保民眾就醫用藥」,針對「老年人和患基礎性疾病群體防控」,以及「保健康、防重症」。然而,清零政策的結束,伴隨而來的是新冠疫情的快速擴散。雖然中國衛建委自12月中旬已不再公布染疫人數,但根據網路傳布的一份大陸內部資料顯示,中國大陸每日染疫數以千萬計;美國公衛專家表示未來3個月內中國大陸將有60%人口將感染新冠病毒,染疫死亡人數有可能高達數百萬人。無論真相如何,中共確定2023年經濟發展和防疫要並重;換言之,避免民眾「餓死」而非「病死」,已是2023年經濟工作要點。

 

對2023年大陸經濟政策的預判 

 

歸納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的2023年經濟政策的五大重要訊息來看,2023年經濟任務重點在恢復投資消費信心;經濟戰略確定由「外」轉「內」;經濟工作則是以「穩」為主,且「穩增長」優先於「穩就業」;經濟政策則著力在平台經濟、數位經濟、民營經濟。換言之,中共意識到中國大陸經濟下行壓力大,因此,2023年政策目標,將是透過市場的活絡,重振中國大陸經濟。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經濟「外」轉「內」的戰略轉向效應。 

 

自2020年5月中共提出「內循環」概念後,就不斷強調擴大內需的重要。雖然「內循環」被修正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雙循環」,但注重大陸市場,藉此提升自身創新能力;並在保持對外開放同時,降低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已然為中共未來推動經濟發展策略的主軸。中共過去多次強調「擴內需」;但由於國際環境有利出口,因而經濟增長仍偏重外貿。然而,隨著國際情勢的變化,中共已意識到,以出口為經濟增長主要動能的結構,未來不但將難以為繼,且將更多受到歐美終端市場制約。因此,基於「安全發展」思維,中共再次確立了經濟戰略的轉向,以「操之在己」的內需市場,作為未來經濟增長動力的主要來源。 

 

也就是說,由於近年來各國推動再工業化策略,全球產業鏈面臨重組及短鏈化,使得中共認知到大陸世界工廠角色將弱化,因此希望透過擴大內需,重塑大陸經濟發展格局。而為了落實這個戰略,中共提出了全面促進消費、優化投資結構、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高供給品質、健全現代市場和流通體系、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共同富裕、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等八個方面的政策,以期打造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投資再生產的擴大內需全鏈條;進而促成完整內需體系、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以及暢通國內經濟迴圈。 

 

歸納來看,中共經濟戰略的轉向,將造成三大影響: 

 

首先,產業結構將調整。2021年大陸服務業占GDP比重分別為53.3%,和美、英、法等先進國家服務業占GDP比重基本超過70%以上相較,顯然還有一段差距;因此,擴內需戰略必然強化服務業的建設,將造成產業結構的調整;其次,產業價值鏈可提升。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產業主要以「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代工為主;但這樣的發展模式不但受制全球價值鏈治理結構,亦過度依賴全球價值鏈上下游的核心技術、行業標準、品牌、銷售通路,以致大陸產業受到全球價值鏈治理結構制約;經濟戰略轉向後,中共能透過市場誘因,引進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產業進駐,以促成產業價值鏈的提升;最後,產業話語權將強化。如果大陸能成為全球終端產品的最終生產與消費地的「強大市場」,則中共不但能重新建構自主可控的全球價值鏈;甚至將有助其推動「中國智造」乃至「中國標準」;換言之,即能逐步掌握全球價值鏈話語權。 

 

結論:向「右」轉、向「內」轉,2023年大陸經濟仍相對樂觀 

 

總的來說,2023年中共經濟政策將向「右」轉,且向「內」轉。然而,要如何恢復過去「強監管」下外資、平台經濟、數位經濟、民企的投資信心?以及對例如「共同富裕」左的路線的疑慮?這是中共2023年經濟政策第一個要面對的首要課題;與此同時,在「外」轉「內」的過程,如何讓民眾能消費、願消費、敢消費?以激發所謂龐大市場潛力?這是中共2023年經濟政策要面對的第二個課題。總體來看,中共二十大後中國大陸內部政治情勢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如果疫情能夠逐漸趨緩,且當局施政重心若回歸到「發展是第一要務」情況下,2023年中國大陸經濟則將呈現更為活絡寬鬆的氛圍。也就是說,如果中共既定的2023年經濟工作能夠落實,大陸經濟仍有樂觀的空間。(作者為工總大陸事務組組長)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