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限塑令v.s.塑膠產業的轉型
2023年6月15日
G7於氣候能源環境部長會議承諾訂出終結化石燃料和塑膠污染[1]
今年4月在札幌舉行的G7氣候能源環境部長會議討論了希望透過循環經濟和禁止使用一次性和不可回收塑膠,目標在2040年前消除塑膠污染。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數據,全球的塑膠產量從2000年到2019年增長了近兩倍,從2億3400萬噸增加到4億6000萬噸,同時塑膠廢棄物的量達到3億5300萬噸;而塑膠也佔了海洋廢棄物總量的85%。為此,聯合國計劃在2024年底之前制定一項全球條約,以終結全球塑膠污染。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 RFI)
G7廣島高峰會:淨零政策和循環經濟[2]
今年5月中的G7廣島高峰會討論了與塑膠相關議題;除了再次強調淘汰化石燃料、推動再生能源的部署和次世代技術的開發外,也提到了終結塑膠污染的重要性。德國、法國、加拿大、英國和歐盟去年已經承諾在2040年前將新增的塑膠污染降至零,而今年剩餘的G7國家,包括日本、美國和義大利,也首次做出了相同的承諾。解決方案將著重於逐步淘汰新增的塑膠污染,促進可持續性的塑膠生產和消費,並增加可持續性塑膠在市場中的循環利用。同時,也要解決一次性塑膠、不可回收塑膠、含有有害添加劑的塑膠以及微塑膠的問題。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循環經濟:解決全球塑膠浪費的解方[3]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憑藉現有的技術,到2040年可減少80%的塑膠污染。然而,這需要各國政府積極制定相關政策並監督市場,以減少塑膠的使用。循環經濟成為解決塑膠污染的關鍵所在,其中改變塑膠消費市場需要著重於重新使用、回收和使用可自然分解的替代品材料。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減塑時代:塑膠產業的綠色未來
塑膠污染和廢棄問題在可見的未來仍將是一個嚴重影響環境的問題。正如前面所提到,全球塑膠使用量過去20年中增加了2倍,但整體回收率僅為9%。如果不改變現狀,到2040年,流入海洋的塑膠量將會是目前的3倍,海洋中的塑膠量將超過魚類的量。從各種數據來看,塑膠污染一直是全球困擾。今年5月底,聯合國在巴黎舉行了第二次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 Treaty)協商會議,並計劃在2024年底前全面啟動執行該公約。
全球對於解決塑膠污染的方法都提及了循環經濟。關於循環經濟的概念及益處已在第四期電子報討論過,係透過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重複使用和回收等方式減少原材料的開採,以現有的資源進行重複利用。即便目前仍有許多技術上的限制,從線性經濟改變成循環經濟仍是解決塑膠污染,乃至於改善全球環境的必要步驟,把塑膠產業打造成封閉循環系統,讓塑膠100%可重複使用和可回收再利用。產業上游可以著重於減少使用塑膠聚合物,中游則可以透過產品設計增加塑膠的重複利用性或使用其它材質替代塑膠,下游則可以用好好分類的方式確保塑膠不會污染到環境。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國的限塑令並非在限制住塑膠產業的未來,近年來生物可分解的生質塑膠已逐漸受到重視,針對生質原料、海洋環境可分解材料等技術都仍在研究中,全循環和低碳排等環境友善的新技術將會成為未來主流,提供產業新機會。
與全球相比,我國PET塑膠保特瓶回收率高達95%,整體塑膠回收率也高達73%,在全球位居第一、二名。然而,平板包材的塑膠容器回收率僅有16.2%;所謂平板包材大部分來自於兩種分類,用來盛裝食物的塑膠平板容器和用於包裝緩衝的塑膠泡殼及襯墊。由於回收價低和塑膠品質低下,多年來此類塑膠的回收率一直不高,許多民眾也忽略此類塑膠其實可以回收。環保局預計於明(2024)年5月將平板塑膠容器列入公告應回收廢棄物,鼓勵民眾分類回收,政府也有成立低行情回收購物中心,提供民眾回收這類較低價塑膠容器。
除了再持續提高各種塑膠製品的回收率,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表示如何再利用以及提高再利用率實為我國目前塑膠產業的重點。百工百業都會使用到塑膠製品,塑膠仍是不可避免,但如何有效率的使用塑膠及後端的回收管理、材質如何處理等,正確的資源循環才是應該著重的地方。我國已設定目標於2025年讓塑膠再生料使用比率達25%,並在2030年達30%以促進產業循環利用轉型。
除了全球限塑趨勢,我國塑膠產業仍有一個不確定的因素存在 – 碳稅的上路。目前我國仍在對碳稅議題進行產官協商,每公噸碳費雖然仍未知,但國際上,許多國家明確訂下目標,將逐年提高徵收費率,強迫企業轉型。即便我國碳費初始上路先從每年排放超過2.5萬公噸以上的排碳大戶開始徵收,仍建議中小企業先行了解碳盤查等相關知識,把大型企業的做法當作參考,預先準備,等全球碳關稅政策落實時才可保持在綠色經濟裡的競爭性。
我國已在塑膠回收的道路上領先國際,但未來如何更有效利用目前高回收率的優勢來增加再利用和減量的目標仍須要更明確的規範和時間表,透過科技讓塑膠產業成為環境友善,在國際趨勢下轉型成循環經濟並準備好面對國際限塑減碳的決心將不只成為塑膠產業在未來需要面臨的難題,也考驗著台灣整體社會跟產業如何去因應轉型。
參考資料
1. G7於氣候能源環境部長會議承諾訂出終結化石燃料和塑膠污染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23年4月16日)...【詳全文】
2. G7廣島高峰會:淨零政策和循環經濟
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5月22日)...【詳全文】
3. 循環經濟:解決全球塑膠浪費的解方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3年5月16日)...【詳全文】
4. 到底有多少平板包材付之一炬?源頭細分類數據竟能解開長年謎團!
看守台灣(2023年4月12日)...【詳全文】
5. 碳費徵收2024年上路 排碳大戶水泥、鋼鐵業首當其衝
經濟日報(2023年5月30日)...【詳全文】
延伸閱讀
1. 塑膠污染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詳全文】
2. 塑膠污染和溫室氣體氣體排放仍在增加...【詳全文】
3. 塑膠與氣候:塑膠星球下的隱藏代價...【詳全文】
4.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表示塑膠污染因廢棄物管理不當和回收不足而在增加中...【詳全文】
5. 循環經濟是解決塑膠和食物浪費的關鍵...【詳全文】
6. 塑膠公約應改變污染現況 綠色和平籲臺灣擴大重複使用政策...【詳全文】
7. 如何在2040終結塑膠污染...【詳全文】
8. 塑膠再生商品推動...【詳全文】
9. 塑膠資源易循環 再生料添加2025年達25%...【詳全文】
10. PIDC塑料創新 大秀永續結果...【詳全文】
【活動預告】
為協助經濟部推動以大帶小與產業碳中和聯盟運作,提升產業鏈減碳能力,工業總會與電電公會攜手共同辦理「碳中和觀摩交流」活動,藉由示範廠商技術建置說明及實地觀摩,協助業界掌握低碳技術應用重點與效益等資訊,進而仿效落實改善,期望透過經驗分享與交流,協助產業從低碳邁向無碳,厚植產業淨零減碳實力。
台積公司十二廠自建廠階段即導入多項節能、節水及廢棄物減量清潔生產措施,包括最佳化空調系統、製程廢熱回收、整合全廠用水設備合理化用水量、廢 水及冷凝水回收、製程機台最佳化設定減少化學物質用量、配方改善及替代物質技術導入、改善機台元件降低報廢率等,績效卓著,充分展現出該公司落實推動清潔生產及綠色工廠的決心。
『產業碳中和觀摩交流活動』
時 間:112年8月10日(四) 14:30~17:00
活動地點:新竹科學園區-台積創新館及台積電廠區
指導單位:經濟部工業局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協辦單位: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參加對象:經濟部「產業碳中和聯盟」成員、電電公會「永續發展委員會」及相關有意願之廠商。
【歡迎踴躍參加】!!
【活動成果報報】
首場「碳中和觀摩交流活動」,安排於112年5月16日觀摩亞洲水泥公司-花蓮廠,參與人數共36人。
亞泥是國內首家推出低碳水泥的業者,為達成淨零排放目標,該公司採行以下減碳措施:(1)廢熱發電系統:將熱能回收轉換產生電力;(2)循環經濟—替代原料:解決廢棄物處理問題,並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3)循環經濟—替代燃料:減少傳統化石燃料造成之高碳排問題,也協助處理工業廢棄物;(4)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生產製程,提高用電效率;(5)產品轉型—低碳水泥:調整各水泥型別組成,降低碳排;(6)碳捕捉再利用:開發工業副產品再碳酸化技術,以工業副產品捕捉工廠排碳,製造人造粒料或SCM,再將粒料或SCM供給下游混凝土廠,整合上下游產業鏈;(7)再生能源系統:規劃於2023年建置太陽能發電系統,合計裝置容量3.8MW。
此外,亞泥致力於花蓮生態復育、綠美化環境,打造了「亞泥生態園區」,見證亞泥在友善環境方面,以豐富的經驗復育多種蝴蝶、竹節蟲及植物生態所做的努力與貢獻。且亞泥自1980年起,就開始進行礦場原生物種復育研究,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礦場植生綠化程度已讓原生動物、鳥類等重返棲地覓食,動物生態鏈儼然重新形成。同時開採工法是採行先進且環保的「內降階段採礦法」,不但具有滯洪沉沙的功能,透過原生樹種栽植,更是達到綠化復育的成效。
此次觀摩交流活動,不但見證了亞泥在淨零碳排目標上的努力,更親身體驗了亞泥團隊努力的豐碩成果,可謂一改了外界向來對於水泥礦採造成環境破壞的既定負面印象。